在我國廣大農村以及有些城市的電是來自那些名不見經傳的農村小水電,它的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地位已非同小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記者在四川大邑縣看到農民用電做飯,感覺新奇、現代。采訪中發現,這電來自山溪水有落差的地方修建的小水電站。修建小水電本著“自建、自管、自用”的原則,農民很是歡迎。沒想到1980年鄧小平同志贊許灌縣縣委書記提出建農村小水電的建議,能產生如此好的效果。
后來,農村小水電就在“全國農村初級化小水電試點縣”項目的推動下發展壯大起來。1985年至今,已建有653個農村初級化小水電試點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農村水電裝機只有3600千瓦。可到2006年底,全國農村水電裝機容量4720萬千瓦,占全國水電裝機的36.7%。農村水電年發電量1484億千瓦時,占全國水電年發電量的35.6%。不難看出,農村水電已經成為國家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開發農村小水電,使貧困地區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得到國際上尤其歐美發達國家的高度評價。60多個國家和地區150多個政府機構和國際組織組成的國際小水電網,總部就設在中國杭州。聯合國工發組織也在中國杭州設立了國際小水電中心,這是在我國境內設立的第一個聯合國法律框架下的國際組織。國際小水電中心通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三方合作的南南合作新模式,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培訓技術專家,有力地促進了國際合作與交流。
農民致富的好途徑
曾幾何時,當我們城里人使用名目繁多的電器時,多少農民還過著點煤油燈的日子。然而,在過去的50多年里,我國農村小水電累計解決了3億多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這一功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農村小水電建設多在貧困、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在政府扶持下,廣大山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集資、小額貸款、投勞、淹沒賠償等方式作為投入,開發農村小水電。效益在一個又一個貧困地區顯現。江西省銅鼓縣紅蘇村全村468人,在國家的扶持下,建成農民股份合作制農村小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3085千瓦,年收入220多萬元,每年人均收入4700元,全村三分之一的農民成為水電工人。四川省峨眉縣龍洞村建成9座農村股份制小水電站,年收入850萬元,上交國家稅金和村集體利潤近70萬元,200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400元,其中小水電收入1900元。福建德化縣大銘鄉由鄉政府用集體資產提供無償擔保幫助農戶貸款興辦農村小水電,家家都有小水電股份。200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3486元,其中小水電收入1394元。
按2006年底的統計,全國已有1500多個縣開發建設了4萬多座農村小水電站,已經形成水電資產達2000多億元,發供電年營業收入600多億元,年實現稅利110多億元。
保護環境功不可沒
你不讓農民上山砍柴,那讓農民用什么燒水做飯?這是許多山區政府的困惑。然而,農村小水電成為解惑的有效通道。2003年,國家啟動小水電代燃料試點。到2006年,試點項目區有20多萬農民實現了小水電代燃料,鞏固退耕還林面積30萬畝,保護森林面積156萬畝。粗略估算,國家投資75元,達到了長期穩定地保護一畝山林,投入效益不菲。
農村小水電作為清潔能源的一部分,也顯示了可觀的環保效益。2001年至2006年,我國農村小水電所發電量相當于減少2.8億噸標準煤供應,減排7億多噸二氧化碳、500萬噸二氧化硫。2006年,農村小水電所發電量相當于減少5565萬噸標準煤供應,減排1.39億噸二氧化碳、97.4萬噸二氧化硫。
需要更寬綠色通道
進入本世紀,農村小水電被中央列為重點支持發展領域。2006年全國新增農村小水電裝機640萬千瓦,是2000年的3倍多。在建規模2000多萬千瓦,相當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電力建設總規模。年完成投資近454億元,是80年代中期全國電力年投資的3倍多。
毋庸置疑,國家對農村小水電的重視及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近年來,每年僅中央財政投資就達4億人民幣。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小水電所得稅自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3年至第5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力地推進了我國農村小水電的快速發展。
不過,要讓它更快更好地發展,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我國農村小水能資源點多面廣,遍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00多個縣(市)。但目前開發率還不高,拿西部地區來說,開發率僅為12%。作為一項有著顯著綜合效益的產業,國家繼續加大投入可獲得更可觀的多贏效果。
另外,要盡快改變目前農村小水電上國家電網“同電不同價”的現狀,據了解,農村小水電上網獲得的收益要低于其他電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