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溝,深臥于祁連山脈中段南坡、距祁連縣城83公里的神秘地方,這里因綠草成茵、山巒疊嶂、礦產豐富、古老原始而令人神往。2006年8月2日,承載著海北地區農牧民共同的期盼,青海電力公司和海北州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海北電網建設發展會談紀要》,一種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讓海北電力員工順應發展要求,積極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新牧區、新電力、新服務”的發展戰略敲開了通電野牛溝的大門。
聽到還有30余天野牛溝“戶戶通電”工程將按期完工的消息,7月9日,我們一行7人從祁連縣城出發,西進野牛溝“戶戶通電”現場,雖然施工點平均海拔3300米的野牛溝稱不上是海北地區通電海拔的最高,但是通向野牛溝黑河兩岸時而狹窄水急、時而峭壁裸露、時而草木葳蕤、時而草原廣袤,一路如詩如畫的風景著實讓我們在領略美景的同時,也驚嘆野牛溝“戶戶通電”施工的艱辛。
近4小時的顛簸跋涉,我們終于到達距野牛溝鄉40公里的柯柯里村施工現場。施工現場如火如荼,放線、上桿、緊線,各項工作緊張有序。
在這個總面積0.4萬平方千米的野牛溝,居住著0.3萬的漢、回、藏民族。2008年省公司投資1798.965萬元,解決354戶無電用戶通電,施工隊項目負責人巨秉元告訴我們,如果不遇到大風雷雨天氣,安裝橫單、放線等工作會順利開展,最費工期的算是挖坑與立桿了,雖然這會太陽火辣辣的曬在臉上脫幾層,但一到晚上氣溫就會下降到零下,為了達到桿坑標準、確保工程質量,一個桿坑挖了曬、曬了挖,來回挖好幾次是常事。
更為艱難的是運桿,通常“一桿四轉十抗一日運”不為怪,由于山大溝深、地勢陡峭,一根電桿汽車運完手扶拖拉機運,手扶拖拉機運完馬背、牛背馱,最后人工扛,如果再遇到河溝、峭壁,一根電桿十幾個人肩扛、繩拽運送一天不為怪……。聽著巨隊長的敘述,我們終于明白為什么野牛溝是海北地區“戶戶通電”施工難度最大的理由。
柯柯里村“戶戶通電”施工單位負責人李平告訴我們,牧民愛牛羊、愛草場如自己的生命,為了使“戶戶通電”這一“愛心工程”、“惠民工程”真正成為受益于牧民群眾的“德政工程”,海北供電公司和施工單位從通電設計到現場施工,都嚴格按照科學施工、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環保施工的原則,桿坑盡量少占草場,在草場施工力求做到少踩草坪,栽桿時做到回填草坪,運送材料時做到不驚擾牧民放牧。
在接下來的幾個施工點,在目睹野牛溝通電艱辛的同時,正如李經理所說,我們也感受著這里的安全、文明施工,感受著農牧民群眾的喜悅。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原始,而是一種文明與和諧,無論從材料的整齊擺放,安全制度和工程進度的上墻,還是生活垃圾的回填,我們都感受著電網最大限度的延伸提前帶給草原的優質服務和帶來的通電喜悅。
走進大浪村,這個居住著100多戶農牧民的村莊,被青山綠水環繞。看到我們的到來,大浪村村民馬才讓跑過來高興地問:“你們是拉電的嗎?”原來,大浪村施工項目部就設在馬才讓的家里,在和他的閑談中得知,當馬才讓知道來的是拉電的,他主動要求施工隊住在他家,他將自己家的羊舍謄出來,給隊員們住,每天當施工隊員回來的時候,他都會去問,挖了幾個坑、放了幾里線。
我們在馬才讓的家里看到,房子里有兩臺電視機,一臺大的、一臺小的,據馬才讓講,大電視機一般只有在喜慶的日子里享受一下,小電視機靠太陽能蓄電池收看,在夏季陽光充足的情況下,每晚能看兩三個小時。看到我們圍在他家的太陽能蓄電池前,馬才讓高興地說:“這兩塊蓄電池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了,他們(施工人員)說了,再過一段時間,我們就能用上電了,到時候我們就能舒舒服服看電視了。”
離開野牛溝已是草原的黃昏。我們感悟,選擇文字是為了留住記憶,選擇鏡頭是為了留住瞬間,而“戶戶通電”走進野牛溝,標志著這里將結束煤油燈、酥油燈的照明史,從此這個神話般的地方將走進信息化、科技化,這片土地也將因為有了電而帶動海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因為有了電,國家電網公司“奉獻清潔能源,服務和諧社會”的社會服務承諾在海北的大山與草原深處不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