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山西省對電網銷售電價作出調整,平均每千瓦時提高2.9分錢,但居民生活、農業和化肥生產用電價格不作調整。其中,發電企業將獲得每千瓦時1.99分錢支付高企的燃料成本,這意味著其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壓力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近年來,經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持續旺盛,煤炭價格漲幅較快,從2006年1月份至2008年3月份,山西省內發電企業到廠標煤單價上漲每噸超過了200元,漲幅度達54.49%。全國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卻只依靠兩次煤電聯動政策分別上調了5.014分和2.954分,漲幅遠低于煤價漲幅。燃料成本與發電成本的倒掛的日趨加大,使今年前四月全國火電企業虧損面達到70%以上。目前,全省有三分一的發電容量被迫停機。7月3日,山西省電力供應預警及應急處理辦公室發布了電力供應“紅色”預警,有效紓解電力供需矛盾刻不容緩。
有專家指出,電煤問題具有普遍性,非山西獨有。而此次2.5分錢的增量資金要消化發電側燃料成本和電網維護運營成本可解燃眉之急,卻非長久之計。
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經很高。在目前石油、煤炭、礦石等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全球飛漲的情況下,欲依靠價格管制實現長期“獨善其身”困難重重。同時,如果放任價格向下游企業和終端用戶傳導,必將累及民生。理順電價乃至能源價格非一日之功,在兩難選擇中,保持居民生活、農業和化肥用電價格不變的同時,“小幅快調”能源價格對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是必然之選;但從另一方面看,對推進節能減排、調整產業結構無疑是重拳出擊。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此之時,更應化壓力為動力,以危機為契機,通過能源價格杠桿,對經濟發展中只快不好的勢頭進行“限速”,對已經過熱的產業進行“降溫”,堅決關停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企業和“五小”企業,下大力氣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喚醒全社會節約環保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使節能、環保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以最小的代價、最大的成果換得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