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16個項目啟動試點
今年初,國家電網在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等環節選擇了9項工程作為首批試點。
??? 中國電力科學院副總工程師白曉民在“2010智能電網中國峰會”上證實,繼首批試點后,國家電網第二批試點的16個項目正在啟動過程中。白曉明解釋說,每一個試點項目代表一類,第二批增加了新的試點項目內容,比第一批多7類。
今年4月7日開工建設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以及在河北省張北建設的中國第一個風光儲能綜合示范項目,都屬于第二批試點內容。張北項目計劃總投資80億元以上,將于5月開工建設。早報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該項目目前已投資約6個億,完成了六大可行性報告,項目招標已經完成,將于5月開工建設。”
下月公布技術標準體系
可查資料顯示,今年1月,國家電網以公司“1號文件”的形式,公布了今后10年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規劃,將分三個階段推進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2009年至2010年為規劃試點階段;2011年至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2016年至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而當前正是中國智能電網試點和技術標準研究制定階段。
據了解,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承擔的“智能電網技術標準體系研究項目”于近日通過科技部驗收。
作為上述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的白曉民稱,這一研究成果提出了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技術標準概念模型;提出了“1個體系、8個專業分支、26個技術領域、92個標準及系列標準、數千個具體標準”的標準體系層次結構;提出了核心標準、優選制定標準和其他需要制定的標準;提出了智能電網技術標準制定規劃;參與國際標準戰略研究,提出了智能電網體系研究8項建議,已經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采納。
他透露,“國家已經基本通過這一標準,下個月或能出臺。”
值得強調的是,標準體系與具體標準在概念上不同。白曉民說,“目前制定的標準并不包含具體的技術標準,主要是一個體系結構的建設,可為后續智能電網標準的完善和系統化提供指導。”
16項具體標準已完成
“智能電網,標準先行”,但標準的制定需要長期過程。白曉民昨天在會上表示,智能電網標準體系還存在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制定了大量的標準,但有些不適用,同時在某些領域還存在標準空缺。另一問題是缺少組織措施,制定標準的力量不足。此外,標準改正措施缺失,也就是說一旦出現問題,無法得到糾正。
“好的標準要非常規范,要易于檢驗產品,但一定要留出創新空間。”白曉民說。
據介紹,國家電網公司在梳理700多項國際標準、700多項國電標準的基礎上,開始制定智能調度、智能變電站、電動汽車充放電設施等方面的新標準。“但缺失與爭議仍然存在,大規模風電接入問題、分布式電源接入、大規模化學儲能裝置等,還存在標準缺失。”白曉民坦言。
對于行業具體標準,白曉民透露,16項標準已經完成,部分已經成為企業標準和技術文件,其余的正在制定過程中,希望2010年全部完成。
談及近期研究重點,白曉民說,一是大規模間歇式能源聯網運行控制,二是電動汽車充放電站的聯網運行控制,三是儲能裝置聯網運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