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德國第二屆E-Energy大會在柏林召開,300多名來自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專家出席了該會議。大會上,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強調智能電網在能源供應安全和清潔能源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加速建設智能電網的要求。
“利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到2020年全世界能夠減少15%二氧化碳排放,節約6000億歐元的能源成本。”德國工業聯合會會長Werner Schnappauf在柏林舉行的第二屆E-Energy大會上表示。
Werner Schnappauf指出,德國產業界正在加緊建設和改造電網,如果政府能夠出臺政策加快電網建設過程,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就有可能實現能源結構的轉變。Werner Schnappauf認為,未來應加快計劃和實施關于社會福利的重大項目,相關單位應積極參與。要為參與方提供公開、及時、全面的信息渠道,使參與者接受和支持這些項目。在這一方面,互聯網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信息發布平臺。
在新型網絡方面的投資將有助于鞏固德國的經濟和工業地位。為此,德國工業界發起了“能源互聯網”BDI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的重心是將能源系統各部分進行智能聯網。Schnappauf強調,只有聯合工業企業以及研究機構,才能真正實現技術進步,才能吸引大批的高素質人才。
針對E-Energy項目,德國啟動了不同的示范工程,對智能電網的不同層面進行展示和研究。在曼海姆,200家電力用戶對未來能源供應狀況進行了測試,從2010年底開始使用“能源管家”,對電力消耗進行調控,以實現省錢和環保兩大目標。
在庫克斯港,生產型企業和地方上的用電大戶積極參與示范項目。如大型冷庫和游泳場如果通過風力渦輪機發電,將會節省大量電力,減輕電網負擔。
在卡爾斯魯爾和斯圖加特,減少排放是示范項目的重點。1000名用戶參與了實地試驗,在小范圍內(工廠或家庭)對電力生產與消耗進行調控。
在哈爾茨,新型的太陽能和風能預測系統得到應用,能對分散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與抽水蓄能式水電站進行協調,使其效果達到最優。項目參與者認為,盡管風力發電站的數量在不斷上升,但預計到2020年,該地區不需要再繼續建新的電網。
在萊茵-魯爾區,安裝了20個微型熱電聯產機組。在必要的時候這些熱電聯產機組可用作分散的小型發電廠,并形成盈利能力。借助信息通信技術,參與實地測試的消費者可以積極參與市場活動。
在亞琛,地區性的供電公司積極參與示范項目。借助智能電表,500多家用戶能夠獲悉他們所用電力的來源和價格,從而進行最優選擇。
為推進智能電網項目,德國經濟和技術部投入4000萬歐元,環保部投入2000萬歐元,產業界將在示范項目范圍內投入8000萬歐元,用以研究和測試基于ICT的能源系統。這樣,該智能電網項目將總共籌集資金1.4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