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開始,3年來,新疆電力公司投資23.55億元,成功解決了52.15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2014年將繼續投資20.82億元,徹底解決剩余的46.2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比國家計劃提前1年實現全疆電網延伸覆蓋范圍內的戶戶通電。”1月14日,新疆電力公司召開了加快實施無電地區通電工程新聞發布會,鎖定了新疆實現戶戶通電目標的最后時間表。
農牧民步入電氣化生活
新疆無電地區基于歷史原因和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許多游牧人口長期生活在大山深處、戈壁荒漠,人口居住分散,遠離電網負荷中心,從而形成無電人口。據新疆“十二五”無電地區電力建設規劃安排,全疆共有27.54萬戶、107.53萬無電人口。
其中新疆電力公司規劃總投資48.1億元,利用電網延伸工程方式,解決24.5萬戶、95.1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占全部無電人口的88%。其余3萬戶、12.5萬無電人口因距離電網過遠,無法用電網延伸方式解決,將由在疆的發電企業采用新能源光伏獨立供電方式解決。
無電地區通電工程事關農牧民生活、農牧業生產和農村繁榮。國家電網公司高度重視新疆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作,2013年6月7日,先后同新疆、甘肅、西藏、青海、四川5個省區簽署了無電地區戶戶通電協議,提出確保到2015年實現無電地區人口全部用上電的目標。
從2011年開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連續3年把解決無電人口生產生活用電問題列入“民生建設年”重點建設項目。新疆電力公司作為大電網供電工程的建設管理責任主體,克服無電人口分布偏遠,海拔高,自然條件惡劣,施工建設異常艱苦等困難,加快實施無電地區通電工程。
“十二五”前3年,從新疆“東大門”的星星峽,到最西部的帕米爾高原腹地,從北部的中蒙邊境山區,到南端昆侖山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新疆每年都有10多萬人告別蠟燭和柴油發電機,用上了國家電網的“長明燈”,開啟了邊疆偏遠地區農牧民實現電氣化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