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訊
8月12日,剛立秋不久,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多松村的宮保昂智家對面的山頂上已經被厚厚的積雪覆蓋,那雪和山腳下一頂頂白色帳篷一樣耀眼。
39歲的宮保昂智站在門口向東張望,一排排電線桿子接著雪山望不到頭,山腳下,寒風夾雜著雨點打到臉上生疼。宮保昂智每天早起都會在這里張望,摸著自家門口矗立著的電線桿子默默在心里算著通電的日子。
在距離宮保昂智家600多千米的海北藏族自治洲剛察縣吉爾孟鄉環倉貢麻村,也是在8月12日,這里的通電工程正式竣工。40戶牧民家庭告別酥油燈歷史,迎來大電網覆蓋下的光明時刻。
它們都是青海省無電地區電力工程建設地區,多松村海拔4000米,環倉貢麻村地處深山溝壑之中。類似于這樣的無電地區通電建設項目正在青海的偏遠地區遍地開花。
給草原點亮一盞長明燈
午后,汽車從縣城出發,在牧場中間的小路上顛簸了近2個小時,慢慢地停在一群悠閑的牛羊旁邊,一處山包的右側出現了一座低矮的房子—這是宮保昂智的家。宮保昂智家共5口人,飼養了70多頭牦牛、200頭羊,日子過得相對富裕。
房子后面兩塊破舊的太陽能電池板就在新栽的電桿旁邊。而這個太陽能板僅僅只能提供照明用電,陰天下雨時就不行了,宮保昂智現在盼著趕緊通電。“這個太陽能電池板功率太低,一桶牦牛奶需要1個多小時才能提煉完成,如果我家通電了,就可以花更少的時間提煉更多酥油。”宮保昂智指著家里的小型電動酥油機說。
“我們不懂漢語,在這個山溝溝里連電視也看不上。通了電了,我們就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村的牧民宗巴充滿期望地說。
憨厚的宗巴有個13歲的兒子,那是他的驕傲,也是他的希望。兒子上六年級,成績很優秀。“等拉了電,就給點上一盞長明燈,兒子晚上可以多學文化知識,將來就不用過著與牛羊為伴的生活了!”
據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營銷部負責人介紹,在青海電網供電區域內,像宮保昂智家這樣的無電戶共有1.27萬戶,無電人口約為5.05萬人。按照國家電網公司2013年至2014年基本完成無電地區電力建設任務的目標,今年年底,國網青海電力將全面建成大電網延伸下的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解決青海省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屆時,青海省將全面實現大電網覆蓋下的“戶戶通電”。

高原上施工不畏艱辛
今年的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對于國網青海電力來說,那是塊不折不扣的“硬骨頭”,也是場任務艱巨的攻堅戰。
青海省地廣人稀,游牧民遷徙、搬遷等不確定因素多,新的無電人口不斷形成。這些無電人口基本上分布在總面積達69.6萬平方千米、占青海省總面積97%的藏區。而這些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線路穿越高山大嶺和高寒缺氧區,施工條件艱苦,年有效施工期只有短短5個月。
此外,游牧民定居不確定,原有的太陽能光伏電站、戶用光伏電源由于缺乏保養維護,退出運行和損壞后便形成新無電戶,這也給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提出了挑戰。
以多松村為例,施工人員李生良回想起安裝橫擔時的情景,感慨地說:“這個地方確實跟內地不能比,施工條件太差了,難度也大,工期很緊!”李生良說,如果在內地,12米的電桿他30秒就能登頂,而在這里,至少需要兩分鐘。原來,這里天氣冷,風特別大,厚厚的棉衣棉褲讓人根本放不開手腳,爬得太快容易心慌、腦袋發懵、腿發酸,爬幾下必須休息一會兒。
即使在8月,地處青海東南部,這里的天氣也陰晴不定,飄過一朵云就能下雨,最近又開始下雪,施工人員經常在干活的時候被雨水淋濕,風再一吹就凍得受不了。剛開始的時候,李生良還不能適應這種天氣,感冒了一次。這個地方感冒不容易好,醫生讓他打點滴,可他一想到工期緊就坐不住,硬是纏著醫生開了藥回到了工地。
環倉貢麻村的通電工程施工建設正值海北地區雨季,這里海拔高、山大溝深,平日里“威風凜凜”的載重貨車在這兒卻撒不起歡來,一輛載重貨車裝載一盤1.4噸的線盤后在爬坡時還需要多人協助推拉。項目負責人祝平甲介紹,當地牧民居住分散,最遠的一戶牧民家通電需要架設40基桿子和2.5千米的線路,可謂“任重而道遠”。
高質量建設民心工程
“再挖深一點!”8月9日,在卓瑪措家的大門外,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施工隊隊長段金邦扯著嗓子,指揮著一臺小型挖掘機在挖基礎坑。
隨著挖掘機“轟隆隆”的“喘息”聲,一鏟鏟夾雜著石塊的土壤被堆積在基礎坑口。半小時后,一個深約兩米的基礎坑成型了。基礎挖好后,段金邦和他的9名隊友立即開展立桿作業。
看著電桿立到了家門口,卓瑪措非常激動,有了源源不斷的電,終于可以過城里人一樣的日子了:把水果蔬菜和牛羊肉、酸奶都放進冰箱里,不用擔心變質;小孩兒可以看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不用擔心晚上沒有電照明;還可以用高壓鍋蒸出香噴噴的米飯……
無電地區通電工程是民心工程,規范工程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國網青海電力將農網優質工程創建工作落實到工程建設、設計、施工、驗收全過程。
由于工程建設周期短、建設任務繁重、工程管理難度大,國網青海電力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作機制,密切協同,以“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的要求,建立了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工程安全質量體系與覆蓋工程建設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考核體系,確保安全質量、物資供應、建設管理等各環節工作高效優質運轉。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充分認識年內完成無電地區電力建設任務的艱巨性,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落實責任、克服困難、精心組織,統籌安排好各項工作,確保圓滿完成無電地區電力建設任務。”8月1日,國網青海電力主要負責人李葛明對無電通電工程再次提出高標準、嚴要求,以確保無電地區群眾早日用上電,讓無電地區各族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
采訪手記
只為牧民早日通上電
8月,是這片草原最美的季節。漫山遍野的牛羊、成片的花海、多如繁星的帳篷……信步于8月的草原,感受著炎熱的陽光,品味著格桑花的芬芳,體味溫雨之后吹來的剛烈的寒風。這時,會讓你分不清季節,不辨冬夏。唯一能讓你分辨清楚的只有天與地的分界,晝與夜的交替。
從今年5月開始,整車的桿塔出現在草原最偏遠的角落,讓這片美麗的草原變得格外熱鬧,在牧民的翹首期盼中,在雪山腳下、在開滿鮮花的大山里、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無電地區通電工程全面開工!
由于草原氣候和季節變換等因素,這里的施工黃金期僅僅只有5個月,為了確保工程安全、質量、進度,國網青海電力全力以赴。
最讓人感動和敬佩的是施工人員,他們克服高海拔、惡劣氣候等客觀因素,風餐露宿,全身心地撲在工程上,只為了給牧民早日通上電。正如施工人員李生良所說:“習慣了就不覺得辛苦了,感覺自己做的這件事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