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聯網工程作為西藏的第二條“電力天路”,又是一項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區的重大輸變電工程。它的建成投運,將實現昌都電網與四川電網聯網,結束昌都電網孤網運行的歷史,不僅為昌都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條件,而且對推動昌都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條件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而要在川藏線上建設一條“電力線路”,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可想而知有多困難?
齊心協力 力保按期投運
川藏聯網工程是國家“十二五”支持西藏的重大建設項目,是國家電網公司貫徹中央西藏戰略工作部署、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舉措。川藏聯網工程全長1521公里,線路位于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江”斷裂帶,跨越巴楚河、金沙江、瀾滄江等河谷,穿越深山密林的無人區,平均海拔達到3850米,最高海拔達到4980米,線路經過的高山峻嶺地段超過65%。
工程建設的艱辛與困苦,也只有參與到工程建設中的一批批電力建設者們才真正地了解。施工條件艱難,如何才能保證工程的按期投運,成為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大家肩上的一道重任。在川藏聯網工程十四標段,國網西藏電建的建設者們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
“我們的標段處在244公里均為鄉村土路的察芒公路中心地帶,路況極差,單邊到察雅縣城就需要3個多小時,要是碰上下雨等惡劣天氣,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高發,有時候好幾天都不能去縣城購置生活用品。而且施工難度很大,最主要的就是塔材、金具運輸工作,為了不影響工期,確保物資早日按期運抵現場,我們項目部自備挖掘機等施工器械保通道路,確保工程進度滿足要求。”西藏電建項目副經理巴桑次仁說。
該工程位于世界上地質構造最為復雜、地質災害分布最廣的“三江”斷裂帶,凍土廣布,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時有發生,開工以來共發生3級以上地震50余次,最強達6.1級。大型機具功能作用難以發揮,人工、機械降效嚴重,技術難度極大。為了保護高原生態系統和惠及更多農牧民用電,工程先后五次跨越金沙江。
華東送變電公司19標段張主任介紹說:“我標段承建的是昌都—玉龍220千伏線路工程,途經昌都縣日通、柴維、拉多、妥壩等四鄉,沿線地勢陡峭且巖石破碎、風化嚴重,是川藏聯網全線環境最惡劣、施工難度最大的施工區段之一,線路總長128千米,新建鐵塔270基,其中在拉多鄉還有一段無人區,吊車等大型機械根本無用武之地,塔材等物資只能靠傳統的馬幫運輸,我公司針對這種情況,加派人手,整合資源,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
攻堅克難 創新工程建設
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沿線大部分地區處于低氣壓、缺氧、嚴寒、大風、強幅射等區域,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極易引發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疾病,治療及應急救援十分困難,確保參建人員生命健康任務艱巨。
川藏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總經濟師蔡德峰說:“針對生命保障難題,川藏聯網工程在施工沿線建立26個醫療站點,配置了符合高原特點的救護車輛和醫療設施,安裝4個固定式高壓氧艙,并建成了覆蓋全線的三級醫療保障體系,確保建設者上得去、站得穩、干得好”。
“川藏聯網工程三分建設,七分協調,能否早日建成投運,能否早日造福川藏兩省區人民,不在參建單位的建設能力,關鍵在于地方支持和幫助的力度是否夠大夠強。”昌都行署原專員許成倉在推進會上說,只有地區、縣、鄉各級政府大力支持配合工程建設,大力配合做好協調工作,才能確保工程有序推進。
早日投運 造福藏區人民
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是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關鍵工程,對推進民族團結、和諧發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工程建成后將有力支撐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要,結束西藏昌都地區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從根本上解決昌都地區近50萬人口的用電問題。
“昌都電網由于受歷史原因制約,電網發展滯后,一直處于孤網運行狀態,且是單純的水電,電源點少,豐枯期處理懸殊,最高電壓等級自2004年以來一直只有110千伏,網架結構薄弱,電力供應基本無法滿足昌都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昌都地區行署副專員尼瑪多吉說。
近年來,隨著昌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大批重點項目如雨后春筍般陸續上馬,但大多數項目處在一種“等米下鍋”的狀態。“自2008年改廠以來,雖然明知市場的需求量在不斷擴大,但由于缺電問題,啤酒廠一直沒有再擴大生產規模,去年還準備自籌資金購置發電設備,現在有了川藏聯網工程,我們再不擔心缺電,已經打了報告上去,準備擴大生產規模了”,昌都地區雪花啤酒廠龐家榮副總經理說。
“昌都地區72萬各族人民正翹首以盼工程的建成投運,我們也將全力以赴保證完成川藏聯網投入運行前的各項生產準備工作,確保工程早日造福藏區人民。昌都供電公司將努力提升電力供應服務水平,為這顆‘藏東明珠’更加的璀彩奪目提供堅強的電力支撐”,昌都供電公司總經理劉旭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