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未見真章,敏感之士已能從四平八穩的方案總框架中讀出妥協之味。更值得玩味的是,早在新方案的決策期間,圍繞其中交易機構組建、計劃電量放開、輸配電價核定、售電業務放開和售電主體培育等主要問題而制定的配套操作方案,已經具備了初稿。
目前仍捂在抽屜里的7-8個配套操作性文件,為何不與《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即新電改方案)一起進入決策環節?這樣的報批程序是否有意為之?《意見》如何遣詞用句并不是關鍵,真正決定改革深度的,恰是躲在背后的配套操作方案。但從目前選擇的報批路線來看,他們可能怕藏著的東西過早曝光會遭致輿論反彈。
從去年夏天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指電力體制弊端,并明確提出抓緊制定電力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開始,本屆中央政府對電力體制改革早已勾勒出清晰的改革藍圖。再之前的2002年電改五號文,亦是綱舉目張。盡管如此,電改進程中的一些單向動作卻屢屢擱淺甚至遭受反噬,受損利益群體的阻撓也越來越頑固。
另一個讓人擔心的細節是,由于有電改小組牽頭執行,發生于2002年的上輪改革盡管留有遺憾,但終歸取得了不小的成效。這樣一個能為改革提供體制保障的牽頭人,在本輪改革中卻被遺忘了。反腐風暴中的國家發改委牽頭起草的電改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打破體制沉疴,遣散始終不甘心離場的阻礙勢力?
電改面臨的改革阻力,遠遠超乎想象。一提改革,就有群體以“這是私有化”作為反對的理由。
撇開所有陰謀論。避開了輸配分開、調度獨立、拆分電網等敏感環節的新電改方案盡管未達到諸多人士對改革的預期,但好歹跨出了第一步。若配套操作方案真能按照《意見》的既定步驟推進,倒也不是壞事。談不上特別“革命”,但也不至于落入“反動”之嫌。于是,更可操作性的配套操作方案,才是本輪電改真正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