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輿情綜述
中電投與國核合并重組正式宣布開始
國家核電與中電投的合并之說由來已久,早在2014年年初就曾被廣泛關注。2014年7月,國家核電新聞發言人郭洪波首次對外確認,兩家公司正在相關部門指導下推進重組工作,重組方案已上報至國務院國資委。
1月30日,財經網報道稱,繼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并后,央企另一重大重組即將展開,“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并事宜已在近日獲得最高決策層簽字通過,目前國資委正在制訂具體方案,近期官方將對外宣布兩大巨頭合并方案”。
2月3日晚,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電力、吉電股份、東方能源等同時發布措辭一致的提示性公告,證實國務院國資委已經啟動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重組。這被視為合并事宜被正式確定。
兩家國企的合并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同。消息發布后,露天煤業、吉電股份、上海電力等中電投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漲停。雖然幾家上市公司并無核電業務,但顯示出資本市場對核電概念的熱情,及看好兩大央企合并重組的效果。
2月7日《中國經營報》報道,國資委委任了國核技董事長王炳華和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共同擔任聯合重組小組的組長,主導合并事務的推進。
作為由國有資本壟斷的行業,核電建設以中廣核和中核為龍頭。業內認為,上述重組屬于優勢互補,有望成為核電行業的第三極,從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近日還有媒體援引核電業內人士消息稱,未來國內三大核電企業在海外業務上或將成立總公司“合三為一”,以避免出海內耗嚴重等難題。
媒體稱王炳華將任新集團一把手
根據2月16日《東方早報》報道,合并后國核技董事長王炳華將任新集團的一把手,接替今年年齡就已到線的中電投黨組書記、總經理長陸啟洲。本應在2014年6月到點退休的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依然在任,最重要的原因亦是在等待合并重組具體方案的產生。王炳華此前就是中電投的首任總經理,在中電投工作5年后調至新成立的國核技,成為該公司首任董事長。按照2007年《國務院關于組建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有關問題的批復》,組建國核是實施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需要,是核電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盡快提高中國核電自主化能力、推進核電建設、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重大舉措。
據報道,根據重組方案,合并成功后,國核仍將相對獨立,并取得以電養核的效果,獲得中電投在財力上的支持。
有國核知情人士向媒體證實,關于未來產業布局,國核內部給出的說法是“核電業務依然是未來新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關于新集團的命名,《東方早報》稱,依然懸而未決。據前述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坊間傳聞的一個版本“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早已被否。
二、輿情傳播
中電傳媒輿情監測室監測數據顯示,自2月3日至年2月28日,共監測到相關新聞信息約644條。
(數據來源:中電傳媒輿情監測室)
解析:2月3日,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電力、吉電股份、東方能源等發布公告,證實國務院國資委已經啟動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重組,引發輿論關注。之后,信息量不斷上升, 5日達到監測區間峰值。其中,《證券時報》、《中國證券報》、《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商報》等媒體報道轉載量較大。之后信息量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一定熱度。10日《新京報》的報道和15日《經濟觀察報》的報道影響較大,推動輿情走高。春節期間輿情走向平緩。
三、媒體及專家評論
合并后將實現優勢互補
成立于2002年底的中電投,繼承了原國家電力公司全部的核電資產,是中國僅有的三家持有核電站運營牌照的央企。不過,與另外兩家核電運營商——中核、中廣核相比,中電投的核電設計與運營實力遜色不少。缺乏核電設計能力已成為中電投投資核電的先天短板。
組建于2007年的國家核電,是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受讓方以及引進消化吸收的主體,同時也是國產三代核電技術CAP1400的技術創新方。不過,由于國家核電從誕生起就僅僅是一家技術公司,并沒有核電運營資格,在核電運營與盈利能力方面略顯尷尬。
因此,在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看來,二者的重組不是規模擴張,而是價值互補。
分析人士認為,重組后,中電投可以利用國家核電的設計能力增強核電板塊;而國家核電可以借助前者的核電資質以及豐富的核電站廠址資源,從一家技術公司轉身為綜合性能源實業公司。
截至2014年底,我國核電在運裝機容量為20.3GW,其中中廣核、中核控股裝機容量占比分別為57%、43%;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28.6GW,其中中廣核控股占54%、中核36%、中電投9%、華能1%。
中電投參股多臺在運和在建核電站,合計權益裝機容量占比達12%。已投運核電站中,中電投參股了秦山核電站二期/三期/二期擴建、田灣核電站一期、紅沿河核電站一期,共10臺機組,合計權益裝機容量2.1GW,占整體在運裝機容量的10%。在建核電站中,除控股的2臺海陽核電機組外,中電投還參股了紅沿河一期、三門一期、和田灣一期6臺核電機組,合計權益裝機容量3.7GW,占整體在建容量的13%。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中電投和國核技在核電方面的發展近況都不是很好,兩家公司的合并更像是“難兄難弟”的整合。
——2月5 日《中國證券報》
中國核電市場將現“三足鼎立”
未來中國核電市場將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除了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公司(下稱“中核工業”)和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中電投和國核技術重組的新公司或可給市場帶來新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2月9日接受采訪時表示
2015年是國企改革年,很多大型國有企業重組,實際上是將一些大而不強的多個國企變成了體魄強大的一個整體,這些企業不僅在中國占優勢,而且走向世界也很有競爭力。中國核電經過這些年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熟,其產品具備在國際市場競爭的優勢,現在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并,在國內將與中核、中廣核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但三家企業走出去也決不能各自為政,還是應該集合在一起發揮出優勢,這樣一來我們也將會在國際上占據競爭力優勢。
——2月11 日中國經濟網
核電體制改革仍任重道遠
紛爭背后,則是核電體制之困。有核電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核電體制存在很多問題。就政府管理層面而言,核電主管部門分屬國家能源局和環保部的核安全局,而核電的配套體系開發又是科工局在管。核與國家的安全息息相關,核與軍工的關系,核與電的關系,一直沒有厘清。
從企業層面來說,中核、中廣核、國家核電的核電技術多頭引進,國產化進展遲緩,并承擔了業主、設計、運營等多種角色,在形成三分天下局面的同時,也使二三代技術路線之爭久久沒有定論。
目前中國市面上有五種符合要求的三代核電技術,分別是國家核電引進的AP1000,國家核電自主開發的CAP1400,中核和中廣核聯合開發的華龍一號技術,以及俄羅斯核電技術(VVER2006 )和法國EPR核電技術。
該專家表示,核電體制改革任重道遠,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重組,究竟是整個體制改革第一步棋,還是單獨的一步棋,目前還不好說。
——2月5日《中國證券報》
央企重組將繼續
央企合并是大趨勢。去年開始,華孚并入中糧,年底南北車合并,今年年初,中電投與國家核電重組都出于此。
央企需要瘦身,從原來一味做大形成的虛胖,向做強、做優轉變。央企合并已經醞釀多年,前幾年一直在講,但沒有實施。今年還會集中出現央企合并,將達到一個高潮。特別是以國際化為目標的行業,會采用強強聯合的方式,形成大的集團。
國資委正在起草關于央企加快調整結構布局的文件。五到七年內,央企數量縮減到現在的一半。個數雖然減少,但是整體實力會隨著合并而加強。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2月10日接受采訪時表示
延伸閱讀
發電集團加快核電布局
隨著核電重啟預期的提升,中電投之外,其他發電集團也逐步加大核電領域布局。
華能集團在核電領域開拓已久,2014年3月正式成立核電專家委員會,強化技術支撐力量。同時,集團已與中核集團組建海南核電公司,共同經營昌江核電項目;并與中核集團、清華大學共同出資組建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有限公司,負責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的建設與管理;中國三代核電技術的代表工程,CAP1400示范工程也是由華能集團與國家核電合作開發。
中國華電集團是另一家與中核集團強強聯合的電力集團,2014年3月,雙方簽署核電項目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核電發展。兩家公司此前已共同出資成立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華電集團持股39%。
大唐集團與另一家核電巨頭中廣核集團聯系緊密,參股福建寧德核電站一期工程,持股比例為44%。同時,大唐集團已展開核電人才儲備,計劃去法國進行核電技術培訓。
國電集團與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均有合作,已開展福建漳州核電項目籌建工作,并積極參與小型堆示范工程。
——2月4日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