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電力行業來說,這無疑是個壞消息。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國電力行業保持了驚人的發展速度,連續多年出現了兩位數增長。即便在2013年,這一數字還保持在7.5%。
作為經濟發展“風向標”,全國電力消費增長從去年開始不斷刷新最低值,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3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增速同比下降3.7個百分點。而今年前三個月的數字,更是讓電力行業人士跌破眼鏡,增長還不到1%,其中工業用電量負增長,高載能行業用電量增長乏力,三產用電量保持穩定增速。
其中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106小時,同比下降122小時,降幅比2014年同期擴大120小時;其中青海1601小時,寧夏、海南、江蘇、陜西、江西、新疆、河北超過1200小時;云南和西藏火電設備利用小時低于500小時;與上年同期相比,共有26個省份火電利用小時同比下降,其中,重慶、四川、北京和廣西下降超過300小時。
對于環保壓力不斷增大以及上網電價剛剛下調的火電行業而言,這是令發電企業難以忍受的現狀。對剛剛過了兩三年好日子的發電行業而言,更為殘酷的是,這種低增長速度可能會保持很長的一段時間,并成為新的“增長態勢”。
這就意味著,電力行業根據新的發展態勢必須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一向以外延拉動增長的發電行業,必須適應供需寬松的新環境,并且再一次主動尋找“內涵式”發展的新機會。
特別是隨著電力改革的啟動,與用戶直接面對面的交易,將各大發電集團競爭推向白日化,特別是為了提高發電效率和爭取更多的發電小時數,價格將會不斷被壓低,利潤空間必會被壓縮。
對于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同時將發生重大變革的電力行業而言,想盡辦法進行提質增效會成為下一個階段工作的重點。來源:能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