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童述清阿姨所住的小區,今年2月剛剛全部更換了新的智能電表。新表換上之后,她和鄰居們心頭都有點犯嘀咕,感覺新表好像更“費電”了。5月20日是第16個世界計量日,昨天上午,市質監局邀請多位市民代表來到電表生產企業和檢定機構參觀,解密一只智能電表從生產到投入使用的全部歷程。巧的是童阿姨被選為市民代表,她希望能找到新表是不是更“費電”的答案。
一只電表誕生要經過多少流程?
在北碚一家儀表公司,童阿姨第一次看到了電表“出生”的經過。一只電表要經歷來料質量控制、表面貼裝、插件等等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組裝。企業還要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對新生產的電表進行性能測試,自檢誤差。根據國家規定,電表誤差在正負2%以內均屬合格產品,只有檢定合格后,才能打封印,供貨給電力企業。
隨后電表被送到市電科院計量檢定車間,現在市民家中安裝的智能電表,幾乎都要在這里經過全面“體檢”。對同一批次的電表,全檢合格率要達到99%以上,否則整批退回。
檢驗合格的電表,最后還要由市質監局抽檢,抽檢合格后,再給發放合格證,只有貼有合格證的電表才具有法定計量器具效力。
智能電表是不是更費電?
市電科院相關人員表示,市民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以前使用機械電表時,由于常年使用后有磨損,造成計量不準,而智能電表沒有機械式磨損,計量更加準確。目前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1311.59萬只運行電表中,智能電表覆蓋率已有58.31%,將來會再陸續更換。
市質監局計量處相關負責人說,智能電表使用壽命為8年,8年之后統一更換,更換不需要居民支付費用。如果在使用中出現故障,可以直接向電力公司投訴,如果還有問題,可撥打12365投訴。來源:重慶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