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配電裝備制造商到配電系統服務提供商,珠海許繼電氣積極轉型,其發展歷程也是珠海智能電網行業從無到有的縮影。圖為許繼電氣辦公區。
未來,隨著智能電網的推進,上述夢想可以輕易實現。“智能電網、主動配電網、能源互聯網建設才剛剛開始,需要以創新為驅動力,未來的產業機會很多。”國網能源研究院智能電網專家馮慶東博士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智能電網產業關鍵技術峰會上表達了上述觀點。
隨著電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網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智能電網在優化能源配置、實現清潔發展、帶動經濟綠色增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發展領域,智能電網行業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之一的珠海,擁有良好的智能電網產業基礎,在配網自動化、智能用電與智能家居、新能源與微網、變電站自動化、信息與通信等五大領域形成了一批優勢企業和特色產品。其中包括以珠海許繼電氣為代表的核心企業,和以派諾科技為代表的高速成長型企業。
從單一制造走向綜合服務,從缺乏品牌走向自主創新,從人工生產走向“兩化”融合。10余年來,許繼電氣和派諾科技的前進方向,正是珠海智能電網產業加速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擁抱中國“智造”的縮影。立足基礎,順風而行,珠海的智能電網開啟了奔跑加速度。
香洲區屏北二路,懸掛著“XJ”標志的兩棟大樓隔街對望。這是珠海許繼電氣的大本營:一邊是分布著200多名研發人員的科研大樓,許多科技創新在這里誕生;一邊是全自動化立體倉庫,多種類的電氣設備在這里被運往全國各地。
從配電裝備制造商,到配電系統服務提供商,珠海許繼在積極轉型,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類似的故事也在精彩上演。“如果說剛開始我們是生產針頭(單一的電子儀表)的,現在我們的目標就是建一所醫院(完整的智能化能源管理)。”珠海派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講述了公司15年來的發展歷程。
這10多年的時間里,企業不斷改革發展的過程,也是珠海智能電網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縮影。
打響品牌走創新之路
面對智能電網這一片待開墾的沃土,珠海許繼和派諾科技相繼開始自創品牌,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逐漸闖出了一片天地。
1998年,智能電網在中國還只是一個模糊的前沿概念,鮮少有人接觸。剛剛成立的珠海許繼,率先引進日本東芝技術生產的VSP5配電自動化開關,開始大力推廣“配電網自動化”的口號。
很快,新技術便幫助珠海許繼實現了盈利。但隨著市場的發展,當中國電網開始釋放出更多個性化需求后,洋產品開始“水土不服”。此時,日本方面又堅決不肯透露核心技術,珠海許繼自行改造產品的愿望落空,發展陷入僵局。
在珠海許繼尋求解決辦法的時候,派諾科技成立了。不同于許繼,無錢無市場,白手起家的派諾科技選擇以貼牌生產電子儀表謀生,即自產產品,但貼上大牌廠商的品牌銷售。在李健的描述中,這段“傍大款”的日子,讓派諾科技迅速累積了第一筆財富。但好景同樣不長,很快,貼牌生產的路就被堵死,派諾科技也陷入發展困境。
2002年,中國電力開啟體制改革,行業改革的春風吹向珠海:面對智能電網這一片待開墾的沃土,珠海許繼下定決心,開始著手自行研發產品;派諾科技也開始自創品牌,提升產品技術含量。
兩年后,珠海許繼的明星產品——俗稱“看門狗”的智能用戶分界開關面世。當某一電路故障造成整個片區停電時,“看門狗”就可以準確判斷出故障點的位置,進而發出指令,使同一片區除故障點外的其它電路立刻恢復供電。該產品一舉打響市場,贏得了包括天安門、中南海地區,以及鳥巢、水立方等奧運會主要場館的配網自動化工程。
其后,珠海許繼再接再厲,研發制造出包括永磁機構開關在內的多項行業領先設備,迅速墊定了行業領先者的地位。
與之相比,派諾科技的自主創新之路則更加崎嶇。
自主品牌剛開始推向市場時,“我們的業務員甚至長期駐扎在設計院,幫忙掃地、倒開水,才最終說服了工程師使用我們的電子儀表。”李健回憶道。除了業務員的努力,派諾科技的技術人員更是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不斷地研發和總結。終于,2005年左右,派諾科技依靠高質量的電子儀表,成功在華東和華南地區打開市場。
邁向系統服務提供商
在智能電網產業鏈的下游,派諾科技憑借用電管理系統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在中上游的配電網領域,珠海許繼也向配電系統整體服務商轉型。
打開市場后,派諾科技很快便意識到了電子儀表市場的局限性,開始試圖向用電管理系統轉型。
2006年,派諾科技開始轉型研發智能監控裝置和智能監控系統;2010年,其自主研發的SmartPM系列能效管理系統,成功應用于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這套“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系統可以實時檢測到該建筑各個用電端的能耗情況和故障,如今已成為不少大型公共建筑的標配。派諾科技還在今年獲評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現在我們不僅能夠為用戶定制個性化的用電管理系統,還能夠提供用電管理的解決方案,打造最節能環保的用電模式。”李健表示。2014年10月,派諾科技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宣告完成從電氣儀表制造商到用電與能源監管服務系統提供商的蛻變。
在智能電網產業鏈的下游,派諾科技牢牢鎖定了用戶端,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上游的配電網領域,珠海許繼又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從2011年國網啟動配網試點建設以來,珠海許繼已先后中標北京、山東等地配網工程,市場占有率近40%。
“我們為山東安裝的配電終端監控系統,可以從省里面監控到下面的17個地市和98個縣區的配電情況,進行實時的管理、搶修和指揮。”珠海許繼常務副總經理楊邵軍告訴記者,這也是珠海許繼未來的發展方向,從提供配電終端監控設備到提供終端系統,以給城市提供整體的配電解決方案。
轉型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互聯網新技術共同促進的結果。近年來,隨著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涉足配電網領域。“這提醒我們要不斷推陳出新。”楊紹軍表示,目前許繼不僅擁有市場上品種最全的強/弱電設備配套產品,也擁有配套能力最強的軟件系統。這也是珠海許繼向配電系統整體服務商轉型的最大優勢。
內外“智造”同步進行
對外,較強的科技研發實力讓珠海許繼有機會參與到了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的行業標準制定中;對內,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則促使珠海許繼展開了一系列自動化改造。
據楊紹軍介紹,目前,珠海許繼擁有約200名科研人員,占全體員工的44%。內部自主研發之外,珠海許繼還和華北電力大學、西安交大等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
光伏發電是分布式能源的其中一種。比如一個社區安裝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就可以自行利用太陽能儲電和發電,甚至在供電比較富余的情況下供給附近的用戶使用。
然而,由于點多且分散、接入電壓等級低,以風電、光電等新型能源為主的分布式能源要實現大規模、穩定、有序接入電力系統,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重點提及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的產學研合作的重點方向。”楊紹軍透露,公司與西安交大合作的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應用研究已進行1年多,目前已有重大突破。
與此同時,內部生產自動化改造的效果也在顯現。在許繼高達11層的立體倉庫里,你幾乎看不到人工的痕跡,只有機器在不停穿梭和忙碌。在電腦終端前輸入倉位編號,它們就能準備找到并完成貨物運輸,這也是目前該行業內唯一的全自動化物流倉庫。
同樣的場景還發生在生產車間的終端產品檢測線上,早在2年前,珠海許繼就開始了自主研發,進行“機器換人”的自動化改造。如今,一臺臺“小機器人”已經能夠熟練地完成產品檢測全過程,將檢測時間由原來的每臺1至2個小時縮短為20分鐘,準確率也大幅提升。
“智造”讓珠海許繼嘗到了許多甜頭,“未來我們將加大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繼續以工業改造和自動化生產來提高周邊產品的配套水平,積極幫供應商提高質量管理能力,提高效率。同時,會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將互聯網管理系統運用到物流、財務和研發各個環節中。”楊紹軍如是表示。
成為用電管理行業的IBM
在起步階段,派諾以貼牌生產電子儀表謀生,屬于電網行業最末端的“針頭”;15年后,派諾科技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希望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朝合同能源管理邁進,為用戶定制智能化能源管理方案,這就是智能電網領域的“醫院”。
對派諾科技來說,能源監測平臺的成功推廣只是建“醫院”的第一步。李健表示,公司的第二步是借能源管理系統通過采集到的系統能耗信息,幫助用戶調整用能策略和設備檢修,從而達到能源最優化、最經濟使用的效果,實現“管理節能”和“綠色節能”;最后,則是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打破自上而下的、單向的發電和用電過程,實現真正的綠色環保的能源管理。
為了實現這種智能化管理,在數據的監測和運輸之后,還需要管理中樞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挖掘,預測哪里會出現安全隱患、哪里會存在高負荷,并在故障發生前更換相關設備,提高電網運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為此,派諾科技還將重點開展已有建筑和項目能源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積極建立公共能源云,為未來進行大數據分析以及為客戶提供智慧數據分析服務建立基礎。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用電管理行業的IBM,但現在的問題是缺錢缺市場。”雄心壯志的背后,李健對記者坦言。在他看來,建設智慧城市是一個良好的機遇,“希望能參與建設智慧城市中的能源監測平臺,由我們投資運營,政府來購買服務。”李健表示,初步預估,這種合作方式可降低20%的平臺建設費用和30%的運行費用,同時,也能保證監測平臺的百分百利用,實現真正的綠色環保。
■對話
李健(珠海派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紹軍(珠海許繼電氣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謝小渭(珠海長園共創電力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人才問題制約行業發展
南方日報: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這個過程中遇到過困擾嗎?
楊紹軍:最主要的問題是市場仿制品太多,導致價格競爭激烈。由于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太完善,暫時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但好在我們跑得快,在別人仿制我們的時候,我們已經推陳出新,研發出更好的產品。另外就是人才問題,行業內人才流動性較大。
李健:最主要的是人才問題。由于地理、文化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珠海不是天生的人才集聚地。特別是高新區,與珠海市區相比,因為配套設施的問題,更難吸引到高端人才。為此我們早在5年前,就在深圳另外設立了一個研究院。現在深圳和珠海兩地的研究人員數量相當,各有60人。
謝小渭:技術配套問題也比較突出,珠海市目前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技術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缺乏高端的設備檢測中心、試驗基地和高質量的配套產業鏈等。
產業集群效應未凸顯
南方日報:珠海智能電網產業發展目前面臨著哪些問題?怎么解決?
楊紹軍:珠海智能電網產業已經比較完善,但近年來同業競爭有加劇的趨勢,這導致企業之間戒心較重,缺乏交流,因此很難形成產業發展的合力。珠海的智能電網行業協會平時會組織一些交流活動,但因為高層之間交流較少,因此也比較難發現合作機會。
李健: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并重點營造出一個好氛圍,把智能電網作為一個重點產業特色來抓。同時,重點扶持一些有發展潛力、有夢想的大企業完成上下游并購、兼并,做大做強產業鏈。
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的促進合作要在市場規則之下,推動生態鏈擴張運作。派諾科技下一步計劃成立一個2.5億元的產業基金,以此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我們將聯合兩三家民間資金,尋找政府的支持,來以市場化的模式拉動新興產業的投資,迅速擴大產業規模。現在已經在申報過程中。
謝小渭:首先是產業鏈的發展還沒有形成真正集群效應,企業間的資源互補和技術合作較少。
另外,支持產業發展的制造基礎企業配套不夠,比如物流行業,我們從南京發貨,發往全國各地基本2天就能到,運費也比較便宜,但從珠海發貨,基本需要6到8天;同時,企業還需要另外的資源支持,比如材料方面,我們的柜子也需要從南京定制,這也提高了企業運營成本。
最后,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相對落后。建議政府引進一些大的智能電網知名企業和物流等配套企業來珠海投資設廠,提升珠海在智能電網產業的影響力,從而帶動配套產業的發展。
產業鏈條完整 謀劃再上層樓
■產業掃描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對智能電網內涵的定義,它是“以堅強網架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大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高度一體化融合”的現代電網。
在智能電網產業落子已久的珠海,在上述六大環節均已基本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和一批突出的優秀企業。比如研究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興業新能源、柔性交流輸電的萬力達、電力系統自動化的優特、配電技術的許繼電氣、電力安全的長園共創和用戶管理的派諾科技等。
2014年,珠海智能電網行業產值超過170億元,僅香洲區與智能電網相關的大中型企業已超過40家。
從世界范圍來看,美國率先把發展智能電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也積極推動,全球智能電網產業的發展正加快推進。
“中國的智能電網發展方向應向德國看齊,即適應綠色能源接入的,適應能源結構調整、雙向互動的智能電網。”在能源互聯網產業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副司長童光耀表示。
根據規劃,到2020年,珠海智能電網產業銷售收入要達600億元,培育10—20家國內乃至國際行業領先地位的龍頭企業,省級以上研發平臺達到20個,重點細分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建設智慧城市、推廣電動汽車和建設海島智能電網示范區等行動,也為珠海智能電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與廣闊前景。
但與先進城市相比,珠海市發展智能電網產業也存在著高端人才不足、產業規模有待提升、龍頭企業不多、創 新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差距,需要想方設法加以提升。
未來,隨著電網智能改造和能源互聯的逐步推進,以家庭為中心,以清潔能源為主導的可智能調節的綠色電網夢將有望照進現實。《中國制造2025》也為珠海的智能電網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要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高速融合,用信息化來整體提升設備的能效、加工質量等。
今年11月,珠海將迎來首屆中國(珠海)國際智能電網展覽會。屆時,“互聯網+能源”的研究與合作,有望助力珠海智能電網產業發展,并進一步輻射全國。 來源:北極星電力網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