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貴州省政府網發布《貴州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工作方案》(下稱《方案》),并指定牽頭部門負責具體問題,貫徹電改“9號文”并提出按照輸配電價改革、電力市場建設、售電側改革和跨省跨區電力交易機制分工落實電改。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電改方案中提出的相對獨立的交易機構在貴州的《方案》中看到雛形。《方案》強調,將“建立公平、規范、高效的電力交易平臺,引入市場競爭,打破市場壁壘,無歧視開放電網,建設全國省級試點電力市場。”
《方案》還提出,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競爭主體,形成有效競爭的售電市場,并在貴安新區、興義進行售電側改革試點,在全國售電側改革試點中先行先試。
售電開放思路更明晰
今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在先期深圳市、內蒙古西部、安徽、湖北、寧夏、云南列入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的基礎上,將貴州省納入了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擴容至7個省市。
與此同時,自從年初新電改“9號文”公布后,外界對電改實施的細則充滿期待。實施細則也被稱為是電改配套文件,包括輸配電價改革、電力市場建設、交易機構組件、放開用電計劃、售電側改革、自備電廠監管等6大方面。
但有媒體報道,在部委層面討論售電方案時,電網企業和發電企業對于競爭性售電業務有一定的分歧,地方政府對于售電業務也頗多想法。交易機構到底如何相對獨立,外界一直期待權威部門能有明確的說法。
截至目前,貴州的工作方案是目前外界能夠看到的地方政府針對電改內容最豐富的方案,而且改革的范圍涉及到電改的所有領域。
其中對售電主體,提出比國家的電改方案更細的想法。《方案》指出,“按照接入電壓等級,能耗水平、排放水平、產業政策以及區域差別化政策等確定并公布可參與直接交易的發電企業、售電主體和用戶準入標準。”
針對售電主體,提出多途徑培育市場主體。高新產業園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資本、分布式電源、公共服務行業和節能服務公司、發電企業可進入售電市場外,符合條件的自備電廠也可以參與售電。《方案》提出,“準入標準確定后,省政府按年公布當地符合標準的發電企業和售電主體目錄,對用戶目錄實施動態監管,進入目錄的發電企業、售電主體和用戶可自愿到交易機構注冊成為市場主體。”
相比省級區域內的試點,貴州還提出要推進跨省跨區電力市場化交易,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鼓勵具備條件的區域在政府指導下建立規范的跨省跨區電力市場交易機制,時機成熟時,探索開展電力期貨和電力場外衍生品交易,為發電企業、售電主體和用戶提供遠期價格基準和風險管理手段。
“售電市場放開影響最大的是發電企業,電力市場需要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對發電企業的行為會有直接影響,不過國內關注點集中在社會資本進入售電領域。”加州電力市場設計師劉樹成曾對本報記者稱。
相對獨立交易機構雛形
相對獨立的交易機構曾經有看不透的一面。貴州的電改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交易機構的組成。
《方案》提出,“積極探索我省在售電側改革、組建相對獨立運行的電力交易機構等重大改革事項上先行試點,力爭盡早在總結試點經驗和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全面推開。”
據記者了解,貴州今年2月份就組建了貴州電力交易中心。今年4月份,貴州省經信委主任李保芳針對進一步支持工業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時,提出組建貴州電力交易中心,盡快形成適應市場要求的電價機制,以此為突破口推動電力體制改革。
貴州電力交易中心出現在工作方案具體任務執行的名單中。更早之前,對了推動本省電力直接交易,貴州就存在類似的交易機構,但電改之后被賦予新的角色。
電改方案提出組件相對獨立的交易機構,按照貴州電力交易中心的現狀,交易機構可能未來不會完全擺脫電網,而是掛靠電網相對獨立,同時接受貴州省電力市場化相關機構領導。
工作方案公布前,貴州省還成立了專門的電改聯席會議制度,專門執行電改。聯席會議召集人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秦如培擔任,副省長王江平任聯席會議副召集人,省政府副秘書長丁雄軍,省政府副秘書長馮仕文,省發展改革委主任付京,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張應偉,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元志等任聯席會議成員。
聯席會議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國家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工作部署,指導全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全面統籌安排改革工作,研究重大改革事項,協調解決改革中的重大問題。
按照《方案》的安排,貴州將制定落實電改的實施意見(代擬稿)和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方案(代擬稿)上報,到時關于電改細則將更趨清晰。 來源: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