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購”效應到“認購”模式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有關要求,在上海市經信委的組織下,上海于2014年夏季開展了我國首個電力需求響應城市試點實驗工作,并將于今年迎峰度夏期間開展該項目的實際操作。為配合該項目的實施,一個將深度分析挖掘區域性、行業性用電特征,為政府決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的電力需求響應中心將于2015年年底在上海建成。
“試點工作的一個亮點,便是探索電力削減負荷指標市場化調劑交易,也就是允許部分大用戶對削減的負荷指標進行自由交易,在夏季用電高峰季節,實施主動需求響應。”上海市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具體來說,原先的手段是限定了負荷指標的總數、分擔的客戶數及每家客戶承擔的負荷,按照事前約定“眾人來挑擔”,產生“團購”效應。而需求響應實施后,只限定了負荷指標的總數和分擔客戶的范圍,每家客戶承擔多少降負荷指標,由客戶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能者多挑擔”。換句話講,有些大客戶可以“認購”相對多的負荷指標,這樣就可以為其他大客戶分擔指標。
在實行電力需求側管理綜合試點工作以后,哪些客戶讓負荷、讓多少負荷,都會用經濟補償等措施促使用戶自愿選擇,從“眾人來挑擔”的團購到“能者多挑擔”的認購,全新管理思維下的用電負荷管理系統逐步完成了從“以行政手段為主”向“以經濟、技術手段為主”的進化。
“參加需求響應試點工作,不僅能保證我們這座城市的電網安全,還能適當給予企業經濟補償,我們當然樂意加入。”一些大企業負責人對將要開展的需求響應試點工作評價道。
“大數據”服務用戶
“建成后的上海電力需求響應中心將通過‘大數據’的管理方式,對全市2.8萬戶用電大戶的負荷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立體展示企業的實時和歷史負荷數據。”上述負責人介紹,“我們會通過專業分析,提供給用戶單位電力能源的分類使用情況,幫助該單位進行用電行為分析,更合理地利用電能,減小能耗,實現用戶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同時,還能對負荷數據進行不同區域、行業等維度的分析,深度分析挖掘各方用電行為,實現集業務監控、業務整合、用戶引導、政府搭臺等多界一體的展現,為政府推廣綠色能源的應用,以及相關決策的制定提供積極的幫助。
當前,市場自由化使得價格信號可以更好地幫助電力系統平衡,新的智能技術推動著需求響應實施的成本下降,政策上更加關注減碳和減少環境污染,科學技術在供應與需求端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一個重要的趨勢是電力需求響應變得越來越重要。
但同時,根據日前由國際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和牛津大學在京聯合發布的《上海需求響應市場潛力及效益評估》報告顯示,在上海具體試點的過程中,電力需求響應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電力系統管理中對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還有所欠缺;電力系統規劃方在考慮未來電力系統情況時,可能沒有一定的激勵政策,對需求響應資源考慮不是特別充分。
“隨著技術手段、管理方法的日新月異,以及試點項目的推進,初衷定位于有序用電以保障電網安全的用電負荷管理系統也將呈現出多樣性的發展可能。”該負責人表示,“這就好比微信在作為聊天軟件之余,還可以被用來打游戲、做理財,甚至是經營微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一旦上海電網的用電尖峰時刻來臨,上海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必然成為保護電網安全運行的堅強屏障!” 來源: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