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駐馬店、信陽全境和南陽的桐柏、唐河兩縣均屬于大別山區。1947年8月24日,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序幕,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如今硝煙散盡60余載,昔日油燈如豆的河南大別山區,電力發展如何,人民的生產生活得到怎樣的改善?9月上旬,記者跋涉千里,輾轉走訪了位于河南大別山一帶的駐馬店市及其所屬的西平、汝南、上蔡、正陽縣;信陽市及其所屬的固始、商城、羅山共兩市七縣,調研大別山區電力的發展給人民的生產生活所帶來的變化,以及正在實施和即將實施的配電網改造情況。
城市工業用電充足偏遠農村低電壓仍需加大治理
【現場鏡頭】“蠻好,服務蠻周到!有了用電問題,供電員工隨叫隨到。”信陽商城縣產業集聚區景豫針織有限公司經理羅俊向記者說道。在這個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的產業集聚區,環繞它的就有110千伏安變電站3座,220千伏安變電站一座。
9月10日9時,當記者走進駐馬店汝南縣的河南金鵬管道有限公司,公司業務副總韓偉介紹:“生產PE管道用的擠塑機主機功率280千瓦,副機90千瓦,加熱系統6千瓦,倘若一條線非正常停電,生產線上的所有擠塑機內的高溫塑料原液將瞬間凝固,僅一條線就產生廢品12噸,損失非常之大。但現在我們不擔心,供電公司建起了雙回路供電保障線,又根據生產需要為我們新增了4臺630千伏安專變,改造了4個舊的配電柜,用電優質高效有保障。”汝南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王勇告訴記者,為了保障產業區用電質量,供電公司建立了園區電壓監控系統,一旦有電壓波動馬上就知道,問題會提前得到解決。
在采訪多個城市產業集聚區之后,記者感受到,城市工業企業由于是地方納稅大戶和財政資金的主要來源,還能大量解決就業,政府無一例外地高度重視,要求供電公司全力以赴優質保障,而對供電公司來說,工業用電是優質供電,線損少,企業集中,便于電力建設的規劃、設計和保障,記者在河南大別山區各市縣工業園區看到的都是一派電力足,百業興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部分邊遠農村,用電保障上由于山高路遠、線損高、效益差,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
偏遠農村百姓用電期待從“用得上”轉為“用得好”。在位于大別山腳下的固始縣,縣委書記曲尚英告訴記者:“雖然農網改造這幾年力度很大,但屬于用電末梢的固始縣,農村低電壓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遇到夏冬季用電高峰,拉閘限電和跳閘現象比較多。”該縣方集鎮副鎮長查啟新也向記者介紹:“去年7~8月份拉閘限電比較多。經線路改造后,今年倒是不怎么停電了,但是電壓特別低,在我們方集鎮缸窯村、冷水村、板栗園村等村,電飯煲做飯做不熟,高溫時電燈泡紅紅的,日光燈也是一閃一閃的,電風扇轉動慢得能清晰地看到葉片,空調和冰箱沒法用。這樣的低電壓村莊占方集鎮行政村的20%。主要原因是山村線路改造困難,變壓器到用戶距離遠,有的達到了1.5~2公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在大別山區老百姓大多通過外出務工增加了收入,各種電器都買得起了,他們在用電上,期待從‘用得上’轉為‘用得好’。”調研手記:記者走訪了7個市縣的產業集聚區,從縣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到園區企事業負責人,都一直反映,工業用電很充足,電壓質量沒問題,對供電服務很滿意。但在紅28軍曾經活動的固始縣方集鎮楊山村,記者沿著架空電線走了兩公里沒見到一臺變壓器。由于停電多,這里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備有蠟燭。
7縣投入5億余元資金改造1086個村推進“整村強網”
【現場鏡頭】“這下好了,電力有保障,我們就有信心增加投資。”9月8日,在信陽固始陳淋子鎮投資的閩通有限公司負責人高興地告訴記者。
固始供電公司調度所負責人李健告訴記者,今年是公司110千伏及以下工程年度投資最大的一年,公司共爭取110千伏以下電網建設資金2.07億元。為滿足農村用電需求,啟動“整村強網”低電壓專項治理工程,開展以村為單位用電負荷及電壓測試,依據農村實際發展需求,綜合運用臺區“新建、增容、移位”等多種手段,整村改造與局部整改相結合,對全縣206個低電壓行政村實施整體升級改造,重點解決戶均容量低于0.5千伏安的“低電壓”用戶,做到整改一村,至少滿足該村今后五年用電需求。
“標準化運作抓規范后,這條線路5年內不用改造,10年內不會落后。”9月9日,在商城縣崇福公園旁10千伏黃南線施工現場,項目負責人孔衛東介紹說,10千伏黃南線絕緣化改造將大幅提高該城區供電能力和供電穩定性。商城位處大別山腹地,經濟落后,主網薄弱,長期僅由一條運行已40余年的35千伏單電源線路供應,設備老化嚴重,線路長、線徑短、分支多,可靠性差。今年以來,為確保低電壓治理取得實效,商城供電公司對全縣10千伏配網、臺區進行普查,自籌資金2400萬元,徹底解決邊遠山區線徑細、供電半徑大、臺區戶均容量偏低等低電壓問題。
記者了解到,截至9月11日,河南省電力公司大力加強老區配電網建設,僅大別山革命老區的西平、汝南、上蔡、正陽、固始、商城、羅山7個縣,就投入資金5.025億元用于配電網改造,改造結束后,1086個老區行政村將實現 “整村強網”,惠及群眾近百萬。
調研手記:河南省電力公司在大別山革命老區配電網改造中,差異化整治抓重點,一體化聯動抓落實,標準化運作抓規范后,推進1086個村的“整村強網”,把實事辦實到了老區群眾的心坎上。
清潔能源充分消納小水電電價低效益差漸成雞肋
【現場鏡頭】“要是小水電能與火電一樣同網同價就好了。”鲇魚山水庫電站站長,51歲的盧祥斌表示:“由于鲇魚山水庫成本由電站來分攤,公益性和經營性分攤再加上水庫固定資產折舊大,國家提取資金大,電價低,電站現在事實上處于虧損狀態。”
分布式電源并網一路暢通,清潔能源得到充分消納。在駐馬店市供電公司,記者了解到,該市僅有11家屋頂光伏電站,全市太陽能發電總裝機3241.32千瓦。該公司營銷部提供的數據顯示,除駐馬店市東高國際花園金太陽示范工程所發電量全部自用外,其他10座分布式光伏電站自發自用后,所有余電均順利接入電網,且上網電費均得到了及時的結算。
信陽大別山風電場是列入國家風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項目,是河南省加快“黃淮四市”新能源發展重點支持的項目,也是信陽市和新縣兩級政府重點支持的建設項目。記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9月11日,信陽在建大型風電5座,目前投運的有黃柏山風電裝機2.04萬千瓦,已上網6441.6萬千瓦時,天目山風電場裝機0.85萬千瓦,上網電量為1491.6萬千瓦時。信陽市供電公司發策部馬主任向記者介紹:“信陽境內共有市調和縣調小水電12座,共裝機3.552千瓦;一座垃極發電場裝機0.15萬千瓦,一座秸稈發電廠裝機容量為1.2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共有5家,共裝機55千瓦,上網電量共為1.8633萬千瓦時,這些新能源所發的電全部得以上網消納。”在河南駐馬店和信陽全境共有臻頭河、汝河等大小河流23條,水庫60座,各條河流和水庫布滿了小微水電站,最大的為1973年建成并網發電的商城縣鲇魚山水庫電站,總裝機12800千瓦,最小的是1975年建成的商城縣白露河水電站,裝機18千瓦。
“根據地方水電就地消化,剩余部分上省網的原則,大一點的500千瓦以上的小水電電量,電網都能全額收購,小于500千瓦的微型水電站電量基本上就地就能全部消納了,但盡管如此,目前大別山區的小水電站許多處于虧損狀態。近四年,豫東南相比往年要干旱,導致水資源不足,發電量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小水電上網電價低,一般電站只有2角8分多,高一點的也就3角4分左右。“運行成本占總成本的30%左右,除去設備維護、人員工資和水資源費再加上各種稅費、線損和上交資金,一年下來所剩不多,企業沒有足夠的財力培訓人員和技術改造,這導致人員知識結構和發電設備越來越陳舊落后。”一位要求隱去姓名,裝機500多千瓦的國有水電站的站長告訴記者。
大別山農村水電是農村生產、生活所依賴的可再生廉價清潔能源,具有規模適中、投資較少、建設周期短、見效快以及分散布點、就近開發成網、成片供電的優勢。因其具有這些特點,70年代末和80、90年代,由國有水庫和村集體投資的小微水電站建設空前高漲,直到1999年河南光山縣龍山水電站并網發電,信陽、駐馬店全境共建起小微水電站144座,但總裝機容量并不大,只達到45154千瓦。這些小水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但由于投資總額較少,維護人員素質不高,大多重建、輕管、建設資金缺乏,技術落后,再加上近些年設備線路老化,全面管理薄弱,設備得不到足夠資金維護,贏利能力一年不如一年。
調研手記:河南大別山革命老區對清潔能源的不限不棄、全額收購,讓老區在飛速發展中最大限度地保全了生態魅力。但小水電的發展從當初的紅紅火火到如今的漸成雞肋,何去何從,值得深思。 來源: 中電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