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地上資源,太陽能約20億千瓦,風能資源約11億千瓦;地表資源,水能資源儲量約6700兆瓦,煤炭蘊藏量約1520億噸。目前,蒙古國電力系統容量為1060兆瓦,其中95%為火電。根據蒙古能源部規劃,到2020年電力需求為2000兆瓦,2030年電力需求為5000兆瓦。
蒙古國能源部根據其資源稟賦,制定了中長期電力發展規劃,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以開發燃煤火電(坑口火電)為主,積極開發風電、光伏,規劃建設東北亞超級電網,擴大與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國際電力貿易規模,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電力合作是中蒙草原絲綢之路的標志性工程
2014年8月21日至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領導人決定將中蒙戰略伙伴關系提升為中蒙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啟了構建中蒙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新里程。在習近平訪問蒙古期間,中蒙雙方進一步明確了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經貿合作思路,以互聯互通和礦能大項目合作為優先方向,推進兩國務實合作取得新突破。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發展形勢下,中國同蒙古國電力合作具有較好的互補性,可實現互利共贏,是“一帶一路”戰略在能源建設領域合作的重要實踐。
蒙古電力送中國效果分析
(1)蒙古電力送中國將極大促進蒙古國經濟社會發展。在蒙古國建設煤電基地,變運煤為輸電,不僅解決鐵路、公路運輸不足的問題,還可帶動蒙古國基礎設施和礦產領域的全面開發,促進蒙古國國民經濟發展。根據蒙古國能源部制定的電力發展規劃,蒙古電力送中國規模為21000兆瓦,年發電量約1155億度電計算,年均產值將達69億美元(按每度電6美分計算),相當于2013年蒙古國GDP的60%,這將會給蒙古國社會發展帶來歷史性突破,為蒙古實施“草原之路”提供更為充足的資金支持。
(2)蒙古電力送中國是緩解我國霧霾困擾、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有效手段之一。蒙古電力送中國,把蒙古國煤炭轉換為清潔電力,通過特高壓大規模輸入我國,減少我國污染排放,節省我國大量一次性能源,對緩解我國霧霾困擾、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3)蒙古電力送中國經濟效益明顯,市場前景良好,對緩解我國區域電力緊張,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國外資源支撐國內發展,尤其是通過輸電這種節能、環保的方式發展國內經濟,無論是對于疏解當前的區域性電力緊張,還是未來建立多元化的能源結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4)將蒙古國電力送中國作為基石,擴展電力互通的范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這必將積極推動中國參與全球電力電網互聯互通的步伐,為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蒙古國電力送入中國,可實現中蒙兩國電網聯系更加緊密,從而實現兩國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構建亞洲能源互聯網。
全球電網互聯互通實踐現狀及展望
自1994年以來我國與周邊國家已建成18條跨國輸電通道,這18條跨國輸電通道外送電量、購買電量,不僅滿足了國內外電力需求,還帶動了相關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使周邊國家對我國更認同、更親近,促進了我國與周邊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目前,美洲、歐洲、非洲都已經建成跨區域互聯互通電網,各國通過電力電網互聯互通,促進了電力工業技術進步,實現了能源資源、電力市場、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未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電力電網國際合作將不斷加強,這對我國和周邊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