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地時間12月10日-11日,全球能源互聯網中歐技術裝備研討會在柏林召開。會議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和德國電氣電子及通信技術學會共同主辦,來自有關國際組織、中歐能源電力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70余位代表出席會議。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發表題為“攜手攻克技術裝備難題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的主旨演講。18位專家做專題發言,與會代表共同為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裝備創新建言獻策,取得了重要成果。
劉振亞指出,能源是經濟社會的“血液”,是現代化的基石和動力?;茉吹拇罅块_發和使用,帶來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三大嚴峻挑戰。采用碳定價、碳交易等方式解決問題,舉步維艱,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仍以年均2%的速度增長。應對挑戰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實施“兩個替代”,即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能源消費實施電能替代,擺脫化石能源依賴,走清潔發展道路。
劉振亞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和信息互聯網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全球互聯的堅強智能電網,是清潔能源在全球范圍大規模開發、配置、利用的基礎平臺,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從功能和作用看,全球能源互聯網還是集能源傳輸、資源配置、市場交易、信息交互、智能服務于一體的“物聯網”,是共建共享、互聯互通、開放兼容的“巨系統”,是創造巨大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的和平發展平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總體可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三個階段,到2050年基本建成,屆時,全球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將達到80%,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僅為上世紀90年代初排放水平的一半,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世界成為一個能源充足、天藍地綠、亮亮堂堂、和平和諧的“地球村”。
劉振亞指出,特高壓、智能電網和清潔能源技術和裝備的創新突破,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奠定了基礎。中國已全面掌握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設備制造能力。歐盟提出到2020年歐洲各國跨國輸電能力不低于本國發電裝機的10%,這一目標與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方向是一致的。全球已形成北美、歐洲、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個特大型互聯電網,歐洲超級電網、東北亞互聯電網、北非向歐洲輸電的“沙漠計劃”等電網互聯計劃正在積極推進,這些都將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振亞指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也為世界能源和電力技術創新、裝備制造提供了巨大空間和歷史機遇。希望參會各方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堅持開放創新、互利共贏、和平發展,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務實合作,盡快在特高壓領域、智能電網領域、清潔能源領域、電網運行控制領域加強研究、集中攻關,力爭早日實現新突破,支撐和引領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倡議建立協同攻關機制、開展重點項目合作、加強優秀人才培養、搭建高水平合作平臺。
本次研討會是繼11月中美研討會之后,召開的第二次技術裝備研討會。期間,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國網冀北電力、南瑞集團、中國電科院、國網經研院、許繼集團、平高集團,國際能源署、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德國意昂電力公司、法國電力公司、西班牙阿本戈公司、意大利普睿司曼公司、德國亥姆霍茲研究院、ABB公司、柏林工業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歐洲海洋能研究中心、沙漠太陽能行動計劃組織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重點圍繞全球電網互聯、輸變電技術與裝備、智能電網與新能源等領域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
此次會議受到中歐雙方高度關注,引發熱烈反響,對于共同推動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促進清潔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參會的國際組織、中歐能源電力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高層均對全球能源互聯網理念表示高度贊賞,認為是宏偉的目標和偉大的構想,愿意在技術研發、電網發展等方面加強與中國國家電網公司的合作,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世界可持續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德國電氣電子及通信技術學會董事長漢斯·海因斯·齊默爾博士指出,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為未來最大化和最有效開發利用全球可再生能源提供可行性方案,也為遠距離輸電找到了最佳方案。遠距離輸電是一種挑戰,我們現在也需要更高電壓等級的輸電技術,中國已經在技術上解決了遠距離輸電的課題。中國和歐盟的伙伴性合作將會進一步促進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在研發領域,中國是我們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技術標準方面,合作有很大的潛力。在特高壓方面,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合作項目。我們會進一步加強合作,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我們之間的合作是共贏的。中國在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方面的技術和進步,已經能和德國媲美。德國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更高一些,這是我們合作的方向。人類最終擺脫傳統化石能源供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在這方面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空間很大。全球能源互聯網對中國、世界和歐洲都是有利的。盡管全球能源互聯網只是一個倡議,但是在歷史上很多倡議最終都變成了現實。20世紀90年代我們幾乎沒有人想到利用風能和太陽能,但是2015年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全球能源互聯網這一挑戰,需要時間和技術,但是這一倡議是能夠實現的。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指出,中德兩國政府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雙邊合作重點項目,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新能源等方面有著一致的目標,共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中國風電位居世界第一、德國太陽能發電裝機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構想,開辟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創新碳減排道路、推動世界能源清潔轉型的新思路,已經在國際社會引起積極反響。近年來,中德兩國經貿合作和技術交流日益密切,在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方面達成了多項重大共識。加強全球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重大裝備領域的合作,將為深化中德兩國乃至中歐經貿往來和技術交流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將為中德兩國能源轉型注入新的動力。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第一總經理貝諾·彭澤指出,跨國的電網融合非常重要,德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為成功實現能源轉型,德國不僅在本國積極實施國內互聯,還在歐洲推動洲內互聯??稍偕茉窗l電經常出現出力波動,而國家間、地區間乃至洲際的電網互聯有助于電網保持穩定。中德在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方面有著巨大的合作潛力。近年來,中國西部太陽能和風電迅猛發展,而用電需求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就需要遠距離輸電。中國在輸電技術領域積累了很多經驗,而德國和歐洲在太陽能發電、風電并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雙方可以取長補短,互利共贏。
柏林工業大學教授凱·斯通指出,歐洲電網正在探索進行電網升級和擴展,以構建歐洲超級電網。為推進歐洲超級電網計劃的實施,歐洲開展了“2050年電力高速公路”研究,通過設計合理的電網網架來更好地接納清潔能源,能夠有效滿足2050年歐盟的能源和氣候政策目標。預計到2050年,電力高速公路有望從歐洲向亞洲拓展。
ABB公司高級副總裁奧洛夫·海曼指出,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在全球二氧化碳減排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從傳統的±500千伏超高壓輸電到目前先進的±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輸電功率和輸電距離分別可以提升到1000萬千瓦和4000公里以上。同時,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可以使輸電損耗降到很低。從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發展歷史來看,未來特高壓直流輸電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可以有力支撐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經過會議研討交流,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對于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創新發展,是推進能源革命的重大舉措,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平臺。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實現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配置和高效利用,從而加快“兩個替代”。全球能源互聯網開辟了全球解決能源、氣候、環境問題的新思路,代表了中國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態度。全球能源互聯網建成時,每年可替代相當于240億噸標準煤的化石能源,減排二氧化碳670億噸,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僅為1990年的一半,能夠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
與會代表紛紛指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符合世界電網發展的客觀規律??v觀歷史進程,世界能源發展呈現低碳、高效、大范圍配置的總體趨勢,世界電網發展遵循電壓等級由低到高、互聯范圍由小到大、配置能力由弱到強的客觀規律。綠色、低碳、環保已成為全球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必將開啟能源發展的全新局面。建議盡快推動產學研協同攻關,加大推廣全球能源互聯網理念,積極呼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社會團體和能源企業等各方加強合作,凝聚共識和發展合力,推動各國共同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來源: 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