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著按照“放開兩頭,管住中間”電力價格改革思路的新電價機制,將于近期在我市實施,同時也標志著本地電力市場化改革將邁出重要一步。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的電力用戶。
上述改革反映在電力市場和電價上,究竟將帶來哪些影響?我市一家大型能源企業相關負責介紹,從發電到配電鏈條上,實際上存在三個環節,首先是電廠售電給電網,其次是電網送電(輸配電),最后是用戶繳費買電。一直以來,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環節的電價均為政府定價,而中間環節的輸配電價并未單獨計價,電網企業的利潤就來自于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環節的差價。而電力價格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放開電力交易,由市場自主定價。
這位負責人稱,輸配電價改革的重點,是要改革和規范電網企業運營模式,從而改進和完善現有的配售電體制:“按照電改思路,今后電網企業將按照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收取過網費,不再以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價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過網費價格由政府制定,而市場的‘兩頭’則交由售電公司和電力用戶雙方協商或競爭決定。”
市場觀察人士曲云超則認為,對于電網企業而言,在成本監審基礎上,其收取的過網費將按“準許成本+合理收益”的方式來確定,超出政府制定標準的部分,將由企業自行承擔,從而促進其在運營方面更加“精打細算”,同時客觀上也將使電價降低。
以國內最早實施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深圳為例,按照預計銷售電量測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2015年—2017年深圳輸配電價水平,比2014年實際水平每千瓦時低1分多錢。這意味著深圳當地廣大電力用戶,每年能夠節省近10億元電費。
國家電網內部人士表示,改革后電網以過網費作為主要收入,能夠實現穩定收入來源和收益水平。在本次改革之前,政府對電力進行定價,經常出現單邊調價的方式,即上網電價上漲而銷售電價不上漲,電網企業承擔損失。改革后能夠確保電網企業的穩定收益,有利于電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