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業內人士都可以馬上回答:售電公司按照現有的業態競爭肯定很難僅從買電賣電來賺錢,售電業務真正需要的核心競爭力從技術上來講只有一個:衍生服務。
而作為衍生服務的基石,智能電表的功能及應用就顯得格外重要,而在這一點上,中國和外國還有著許多有趣又有噱頭的區別。
2億塊電表的安裝量,在中國如火如荼地開始鋪設智能電表的時候,部分外國人民已經吐槽了智能電表一段時間了:
“智能電表?貌似一點也不智能嘛”
英國議員:“與其讓智能電表運作在傻瓜模式,還不如延遲鋪設”
比起媒體和政界,學術界顯得委婉得多:
“……上億的美元正用于安裝智能電表,然而沒有深思熟慮地考慮用戶的因素,其節能和經濟效益上的潛能將難以完全發揮出來。”
當初各國政府在評估智能電表的時候多數都樂觀估計有至少10%的效率提高。可如今電表換了,上億的鈔票花出去了,多數國家卻只達到了個位數(基本在2%)的節能效果,被人廣為詬病。確實,目前智能電表在技術發展、經濟引導、還是社會接受上,都受到了不小的挑戰,具體可以總結如下:
接下來我們一一細說:
PARTI技術:智能電表,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武林高手?
反饋不足:你能感受到4G流量的逝去,可電量呢?
電費和話費的關鍵區別在于,話費的支出明細完整,實時反饋很強,(你知道錢花在了流量上還是通話上,你還能發現今天不小心跑了50兆流量,心痛的感覺油然而生)。而電費就不一樣了,傳統情況下,幾個月后收到個總賬單吃啞巴虧是常有的事,而且當前大多數人可能知道家里哪個電器功率高,但不知道哪個總耗電量更高,或待機功率很高。
當然,智能電表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雖然一是交互式體驗有待提高,比如有的數據只能在電腦上看,一小時甚至一天才更新一次。二是數據智慧不足,基本就一條當日用電曲線就完事。不過事物總是在發展,隨著電力大數據的來臨,行為解析,客戶分類,需求預測,套餐設計和個性化定制,都將蘊含無窮潛力。
物聯缺位:智能電表一個很重要的應用是智能家居,通過短程網絡與家用電器互通有無,達到智能監測和開關的效果。但如今很多電表是智能了,比如支持Zigbee等家庭短程通訊協議,可“物”還是老樣子,市場上能找到的智能家電如PhilipsHue燈泡的價格是同品牌同功率LED的4-10倍,堪稱奢侈。這使得智能電表空有一身武功,卻沒有一件稱手的兵器,可謂尷尬。
電表“失聯”:目前部分智能電表的數據是通過無線傳輸被統一收集并傳遞回供電局的,但安裝位置的不妥當將會導致電表接受不到信號,無法和供電局進行數據交換,也就是所謂的智能電表變成了“傻瓜電表”。
以外,英國電報去年曾報道,150萬智能電表在用戶切換售電公司之后將會無法工作,這種變相綁定用戶的行為,也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在技術上加以解決。
PARTII經濟:提高效率的宏圖偉略,效果卻不盡人意?
為什么電表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節能目標?有人說這是因為居民電價太低,價格激勵不夠,可我并不認同。想想看,人們對話費的態度顯然比用電摳門得多,可是如果三口之家一月交300元電費,都能買多少個話費套餐了。那么,究竟是哪兒出了問題?
搭便車習慣:如果交電費的和用電的不是同一個人,電表再智能也很難實現有效的信息傳遞和價格激勵。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部分的出租屋是房東交電費,我住的多人學生宿舍不需要交電費,在公共場所(學校、單位)活動時也不需要自己交電費。我們在不同的能源“便車”中穿行了幾十年,大多數時候沒法區分“你的電”和“我的電”,浪費現象難以追究,要改變這種長期養成的惰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回彈效應:從需求彈性上來說,電費降低會導致更高的消費量,比如錯峰用電時在低電價用比以前更多的電;從心理學上,人們往往有一個心理賬戶和預算,即使真的靠錯峰用電省了電費,一高興又會把這個“意外之財”花掉,作為給自己的獎勵。回彈效應在電動車政策中也很常見,比如電動車環保便宜,結果開的里程比以前更多,使減排效果不如預期。
價值錯位:我們究竟是要省電,省錢,還是提高用電效率?智能電表如何照顧每個利益相關者的算盤?國家希望提高效率、保護環境、不以GDP為代價;供電局希望提高電網的穩定性,又怕用戶太省電而斷了自己的財路;用戶既希望省錢,也想提高生活質量。此外,就如同美國傲視全球的人均耗油量,在能源不平等的大環境下,真正需要節能的人,往往是錢多到根本不在意電費的人,那智能電表應該如何找到這些人的痛點,改變這些“用電大戶”的行為?這也有待探索。
PARTIII社會:智能電表,安全感的給予還是剝奪?
數據安全:電表的數字化將會引來新型“偷電”行為,其可怕之處不僅是經濟損失,而是虛假的用電信息會誤導電網在預測需求和維持電網穩定時決策失誤。此外,由于供電局可以遠程控制智能電表使家庭斷電,而智能電表又有能力控制家電,一旦被黑客攻擊,其后果可想而知。
個人隱私:當傳統的一月一抄表到智能化“精確到毫秒”的用電曲線,供電局將有能力知道你是否在家,在家里做什么。正如筆者現在正在研究的NILM技術,根據總用電曲線,在不單獨測量每個電器的情況下,分解出用戶在哪個時間段用了哪些電器。這樣一來,用戶的隱私又成了一個大問題。這也是許多社會團體反對智能電表的一大原因。但轉念一想,隱私永遠與信息化并行,比起手機的隱私問題,智能電表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
談“輻”色變:還有一些外國的反對團體拿智能電表的射頻大做文章,認為智能電表的射頻強度高,有害人體健康。
圖:有公司推出了專用于電表的輻射防護罩
那事實是不是他們說的那樣呢?其實典型智能電表由于使用無線傳輸,信號發射頻率和手機,wifi類似,通常在902-928MHz,發射功率通常在1~2W左右,但由于功率波沿著球面擴散,所以單位面積的功率會衰減得很快,如果把距離變為原來的2倍,那么射頻強度就會變成原來的1/4。通常智能電表安裝在屋外,距離通常在5米以上,對住戶的影響相當于一個1米遠的路由器。這樣的射頻強度還沒有發現對人體有危害,和通話時的手機相比更是小得多,所以無需過于擔心。而民眾的擔憂也恰巧說明了科技的推廣也需要教育普及,才能防止以訛傳訛。
圖:不同電器的射頻強度(功率/單位面積)比較,從左往右依次為,手機(耳旁),微波爐,電表3英尺遠,電表10英尺遠,wifi路由器3英尺遠,收音機/電視。來源:California council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雖然智能電表前路漫漫,但我們不應當否認,智能電表確實給傳統的電網帶來了變革。對于上述的問題,吐槽歸吐槽,面對挑戰,解決問題方是正道。正如當初法拉第的“新生嬰兒”——交流電一樣,智能電表和能源互聯網領域也是嗷嗷待哺的新興領域,期待著有志之士持之以恒的哺育和發展。而在互聯網應用非常豐富和非常看重用戶體驗的中國,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隨著售電公司的不斷涌現,智能電表作為用電數據的發生終端,也是配售電公司的交界點,其反映的負荷特性和用戶類型理應受到售電公司的更多關注,從而在價格制定和套餐設計上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熱議人工智能的當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個智能電表的“智能”背后,其實是無數專業人士的經驗和經年久遠的人才積累,不久的將來,假使能源互聯網發展到極致,智能電表應用的最高級數很可能是結合了區塊鏈技術的動態電價流以加速智能終端的能效最大化。
美好的未來,嶄新的歷史,等著那些最懂得創新的售電公司來為我們開啟。 來源:儀器儀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