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就輸配電價改革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重點介紹了五大試點省份的改革成果。根據發改委價格司公布的數字,在深圳、蒙西試點的基礎上,2015年開展試點的云南、貴州等五?。▍^),輸配電價降價空間合計55.6億元。同時,剔除或核減了與電網輸配電無關的資產和不合理的成本約160億元。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巡視員張滿英指出,輸配電價改革的推出,建立了以電網有效資產為基礎,對輸配電的收入、成本、價格進行全范圍直接監管的新模式;約束了電網企業的成本,在對五省區組織交叉監審后,剔除或核減了約160億元與電網輸配電無關的資產和不合理成本,五省區平均核減比例約為16.3%;核定了輸配電價,五省區約55.6億元的降價空間全部用于降低終端電力用戶用電價格,降低了企業的用電成本。
“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參加第一批改革的五省區輸配電價降價空間達到55.6億元。在電改推動的市場化進程中,因為總體供需環境寬松,通過市場交易、直供電等,電價還有下調空間,釋放的紅利還將更多。”有能源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擴圍至全國
目前,我國的電價形成機制一般稱為“三段式電價”,即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上網電價指的是電網從電廠買入的價格;輸配電價則是指銷售電價中包含的輸配電成本,是電力部門內部之間的結算或交易價格;而銷售電價是供電部門賣給用戶的價格。
輸配電價是指銷售電價中包含的輸配電成本,實際上就是電網公司的收入。電網公司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向電力用戶售電的收入與向發電公司買電的費用之差。作為電力體制改革和價格機制改革的關鍵環節,輸配電價改革一直備受關注,其目的是打破電網在“買電”和“賣電”兩頭的雙重壟斷。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安排,其中在去年試點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已經發文對另外12個省級電網,以及國家綜合電力體制改革的試點省份包括區域電網,部署了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2017年,上述改革有望擴圍到全國全覆蓋。“輸配電價改革在擴大試點范圍,在去年6個省級電網基礎上,我們已經發文部署了對12個省級電網以及國家綜合電力體制改革的試點省份包括區域電網部署了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從進度和目標來講,今年部署了18個,2017年我們力爭能在全國全覆蓋,明年輸配電價改革全國所有電網都要進行。”張滿英說。
除了進一步推進擴大試點范圍外,發改委表示,下一步重點將是對改革中重大問題的研究。包括如何控制電網企業過度投資、一些偏遠省份輸配電成本高而電價承受能力低、輸配電價監管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如何將輸配電價分攤到不同電價等級、不同用戶的問題等。
張滿英舉例稱,處理投資和電網成本之間的關系是需要研究的問題之一,應防范投資過大,出現推高成本的現象,但如果投資過低或不足,又可能影響電網的質量和運行效率。再比如,邊遠地區輸配電價水平定的高,偏遠地區方面承受力有限,輸配電價管理也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另外,如何真正監管到位,以及電價里涉及到的交叉補貼問題等,都是需要研究的。
據了解,在未實施輸配電價格改革時,一般是以高的工業電價等補貼居民用電和農業用電。但是實施輸配電價格改革后,工業企業可以直接和發電企業商定電價,國家不再規定銷售給工業企業的電價,這樣工業用電補貼農業、居民用電的可能性降低。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未來輸配電改革全國鋪開后,對于居民和農業用電的補貼可以從輸配電改革節省下來的成本中來。此前,深圳的改革使得最終電價每度下降了8分錢,而云南的改革使得最終電價每度下降了1毛多。
“長期以來,電費中存在著在不同用戶間,不同電壓等級間,不同地區間等各項交叉補貼。這些不透明的補貼給電網成本蒙上了一層薄卻不透的神秘之紗。將大量隱形的交叉補貼抽離于輸配電價中,而由政府直接建立補助基金來實施補貼職能是解決補貼問題的有效經驗。這也有利于電改與民生關系協調統一”。中國能建華東裝備鎮江設備公司項目經理聶光輝對記者說道。
打破壟斷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施子海指出,輸配電價格改革,打破了電網在“買電”和“賣電”兩頭的“雙重壟斷”,為電力價格市場化奠定基礎。
“簡單地說,過去電網企業主要通過收取‘賣電’和‘買電’的‘差價’獲取利潤,改革后將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則收取‘過網費’。”施子海說道。
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是整個電價改革或整個價格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和重大事項。以前,沒有進行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地方,電價的監管方式主要是政府核定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這種管理辦法。
現在進行輸配電價改革的試點,是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將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的公共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壟斷這樣的環節。2015年中發9號文件和28號文件都做了具體要求。
電網是典型的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這次開展輸配電價改革就是要對電網輸配電這個環節進行監管,也就是說,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原則,對這個中間環節制定輸配電價,這是第一個方面。
張滿英分析認為,在沒有進行試點以前,電價監管采取的是政府核定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的管理辦法,對電網購銷差進行間接監管;改革之后,監管方式轉變為以電網的有效資產為基礎,對輸配電價的收入、成本、價格進行全方位直接監管,對電網企業的成本價格監管更加科學、規范、透明。
不同監管方式之下,電網企業盈利模式也完全不同。過去,電網企業主要通過收取賣電和買電的差價“吃兩頭”,而作為典型的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電網企業在賣電和買電兩頭都具有決定的支配權,從而形成了“雙重壟斷”;改革后,電網企業只能按照“準許成本+合理收益”原則收取過網費。
“這就相當于明確界定了電網公司的渠道中介功能,電網公司將失去其本不該有的、非企業的、非市場的職能,其盈利模式將由之前盈利性單位變為公用事業單位。今后電網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車流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都不用管,而是只負責收過路費,而且這個收費標準要由政府來定”。一位業內電力人士對記者解釋道。
有業內人士還指出,新的盈利模式將推動電網企業通過重新定位電網功能和收益機制,使管理目標更清晰、更注重提高效率。改革既實現了電網企業監管模式的轉變,有利于強化電網企業自我約束,也有利于電網企業無歧視向所有用戶開放,促進電力供應和需求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還有利于推動電力市場交易,為更大范圍由市場形成電價創造條件。為企業減負
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參加第一批改革的五省區輸配電價降價空間達到55.6億元。張滿英指出,這些降價空間全部用于降低終端電力用戶用電價格,降低了企業的用電成本。而按照試點5省區55.6億元的降價空間計算,全國推行輸配電價改革在輸配電環節至少能壓縮出超過300億元的降價空間。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稱,電改并沒有,也不應設置降低電價的目標。但是價格領域的輸配電價改革,通過新的方案核定輸配電成本,客觀上將擠出電網企業原有不相關的成本,降低輸配電價格,為下游電價下調留出空間。
以最先試點的深圳為例。2015-2017年,深圳市電網輸配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143元左右,比2014年每千瓦時0.1558元約下降1.23分。消息顯示,傳導至銷售電價端,深圳商業電價平均降價幅度為每度(每千瓦時)8.43分,相當于電價下降10%左右。
云南省也是較早進行電力改革試點的省份之一,云南省物價局局長郭繼先指出,對于輸配電改革,對社會層面來說,最直接的起到的效果就是降低了企業的用電成本,電價通過直接的電力市場交易降價了,企業的用電成本實質性的降低。這也是在當前整個電力供需比較寬松的情況下,擁有選擇權的電力用戶通過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降低成本,為電力用戶帶來了直接的改革紅利。云南省去年參與市場化交易的320億電量綜合平均下來,每千瓦時電價降低了0.108元,為參與交易的企業減輕負擔35億,這是最直接的一個效果。
此外,另據記者了解,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的制造業企業成本中,電價占有不可忽視的比重。深圳供電局在2015年—2017年因電網輸配電價降低而減少的30.68億元收入,最終會傳導到當地企業的電價成本上。也就是說,當地企業的用電成本得到實實在在的降低。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