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能源發電
危害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
煤炭開采會給煤炭供應區帶來極大的環境破壞。一是煤矸石大量堆積,其中的有害成分嚴重破壞周圍的大氣、水域和土地。二是水資源漏失和破壞嚴重,造成當地人畜飲水困難。三是采煤造成土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致使當地糧食減產、植被破壞嚴重。四是采空可造成當地地殼發生變動,從而增大地震的發生幾率。
火電開發對居民公共健康產生極大負面影響。一是火電廠數量與二氧化硫排放集中地區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有數據顯示,華中、華東、長三角和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火電廠分布的密集地區,它們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比重高達71%。二是火電廠燃煤釋放的二氧化硫污染是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上升的最主要原因。研究顯示,電廠規模每增加1%,二氧化硫排放量就會增加0.8%—1%。三是火電廠建設對居民健康的影響非常顯著,火電廠排放的污染物使公眾罹患呼吸性疾病的危險陡增。有研究顯示,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增加100萬噸,“萬人中呼吸系統死亡人數和肺癌死亡人數”就會相應增加0.5人和0.3人。
謹防地方利益
成電力改革的最大障礙
雖然存在以上危害,我國電力轉型卻非常緩慢,對新能源的利用明顯不足。近幾年,我國火電裝機容量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雖由2000年的74%下降到了2014年的67%,但火電裝機容量的絕對值卻仍在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23754萬千瓦提高到了2014年的92363萬千瓦,僅2014年就比2013年增長6.2%,增加了5354萬千瓦,是2014年整個風電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且超過2014年整個核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之和。
在全球強調低碳發展的大趨勢下,煤炭產業長期持續減產是大勢所趨,但地方利益集團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不愿放棄煤炭產業,仍然盲目把資金投入這類夕陽產業的做法,只會使煤炭企業虧損加大,并讓全國人民為環境和財務上的損失買單。與此同時,隨著火電裝機容量絕對值的逐年上升,我國“棄風限電”和“棄光限電”情況嚴重。在風電領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2015年間,全國年均棄風率高達10%以上,全國棄風電量累計超過997億千瓦時,相當于三峽和葛洲壩這兩個水電站2015年全年的發電量,“棄風限電”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了530億元。在光伏領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僅在國家電網調度范圍內,我國累計棄光電量就高達46.5億千瓦時,棄光率高達13%。“棄風限電”和“棄光限電”會影響資本對風電和光電下游項目的投入,殃及發電收益,進而影響風電和光電產業鏈的上游行業,從而限制全產業鏈的發展。
向清潔能源轉型的困難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面。一是煤炭企業自身轉變困難,“來錢快”的思路不變,不愿進行使用清潔能源所需的固定資本更新。二是新能源開發本身存在問題。首先,新能源的盲目開發造就了只有建設規劃沒有用電規劃、只管生產不管市場的局面。其次,遠距離送電對受端電網的安全供電風險大,需要建設大量特高壓配套設施,而繼續使用當地既有的傳統能源更能保障及時供電。再次,新能源如風電建設項目可能會對當地局部區域氣候產生影響,造成當地風速減慢、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最后,新能源之間還存在如何協調的問題,如云南地區的風電和水電使用之間的矛盾與互補。三是要地方主管部門放棄權力和利益很難。對于電力市場而言,電網壟斷致使供電企業競價上網、競爭供電無從談起,出現了越改革電價越高的惡性循環。當前我國工商業用電占全部用電量約85%,其實際支付價格水平已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改革步入深水區,長期充當政企合一的市場競爭主體,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及其下屬平臺成了阻礙公平競爭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制定國家一體化的新能源發展方案
要解決以上問題,一是地方政府部門要多講大局觀和長遠觀,不能因為擔心出現經濟收益減少和失業增加等問題,就不控制火電企業發展的速度和節奏,不能忽視其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和火電產能過剩問題。要制定相應的考核地方官員的指標,獎罰分明。
二是建立煤炭經濟運行協商機制,控制煤炭供應。防止煤炭企業為了維護行業利益而降價促銷,產生不顧生態損失的惡性競爭;控制煤炭產量,減少過剩產能,改善供求關系,促使煤炭市場企穩回升;促使一批“僵尸煤礦企業”減產置換,推動傳統煤炭行業轉型,打好煤炭去產能攻堅戰,抑制高污染高排放項目的繼續上馬。
三是統籌規劃全國一盤棋的電力供給格局,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遠距離送電對受端電網的安全供電風險大,需要建設大量特高壓配套設施,更需要風電和光電并網,應當制定國家一體化的新能源建設、分配和使用方案。與傳統火電比較,新能源發電普遍具有不穩定性,協調新能源利用開發并提高利用效率,只能通過大范圍開發利用才可能實現。因此要由中央政府統籌規劃,實現全國一盤棋,擴大資源配置范圍,擴大跨區輸送電,讓風電波動性在大電網中自行消納,從而為社會提供更為穩定的電源。
在電力供應緊張時,進行電力體制改革的風險較高,而在電力供應過剩時,則是推動改革的好時機。因此,我國應把握住目前的時機,深化電力市場機制改革。
鏈接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能源發展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打造中國能源升級版,必須加強全局謀劃,明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方略和行動綱領,推動能源創新發展、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完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深入推進政企分開,分離自然壟斷業務和競爭性業務,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推動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深化國有能源企業改革,完善激勵和考核機制,提高企業競爭力。鼓勵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推進原油期貨市場建設。
推進能源價格改革。推進石油、天然氣、電力等領域價格改革,有序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天然氣井口價格及銷售價格、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由市場形成,輸配電價和油氣管輸價格由政府定價。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重點推進電網、油氣管網建設運營體制改革,明確電網和油氣管網功能定位,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導向、可靠靈活的電力和油氣輸送網絡。加快電力體制改革步伐,推動供求雙方直接交易,構建競爭性電力交易市場。
健全能源法律法規。加快推動能源法制定和電力法、煤炭法修訂工作。積極推進海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核電管理、能源儲備等行政法規制定或修訂工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