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以后,一條條銀線,一座座塔基,架設起一條恢弘的空中“電力絲綢之路”,源源不斷輸送電力。
750千伏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第一、二通道和±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投運,讓西部邊陲與祖國內陸緊緊相連。
這條“電力絲綢之路”,就地“點石成金”,讓沉睡地下千百年的豐富能源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這條“電力絲綢之路”,開啟了“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新時代,為新疆的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這條“電力絲綢之路”,讓改善民生有了底氣,也牽動了2300多萬天山兒女渴望幸福生活的心。 快馬加鞭升級主網
2007年11月,新疆實現了220千伏電網全疆聯網,結束了“分散供電”和“就地平衡”的歷史。
覆蓋地域約120萬平方公里的220千伏電網,以“電網覆蓋區域面積之最”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而這只是升級新疆電網的一個起點。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后,新疆掀起了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熱潮。然而,相對薄弱的電網網架結構想要支撐起現代化建設的大格局,著實有些“力不從心”。
那時的新疆特別是南疆,季節性、時段性限電時有發生,讓當地企業和群眾感到十分苦惱。而在北疆,受交通運輸的制約,豐富的能源資源無法大規模送出。
作為新疆五大煤炭基地之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就長期受困于能源運輸難題。2009年,新疆精—伊—霍電氣化鐵路正式開通運營,伊犁資源的外運能力雖然有所提升,但伊犁煤炭的送出量同外部市場的需求量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
北疆電網電力送出能力有限,能源資源窩在“家中”送不出去,“抱著金飯碗討飯”成了一種無奈。
經濟要發展,電力需先行。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可是如何將新疆豐富的能源資源變為可觀的現實財富,更好地造福百姓?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深謀遠慮——建設更高等級的新疆電網。
2012年,國家和自治區黨委超前謀劃,決定直接跨越330千伏和500千伏兩個電壓等級,全面啟動新疆750千伏電網建設。
750千伏伊犁—庫車輸變電工程橫跨天山山脈,在717個基塔位中,80%建在天山上,全長300多公里,建設難度非常大。
雖然辛苦,但是電力建設者們明白,他們正在修建的這條“電力天路”,將打通北疆至南疆直送通道,形成新疆750千伏大環網的重要環節,將有效解決南疆電力缺口難題,使伊犁盈余電力在全疆各地調配,甚至可以向全國輸送。
2015年,新疆750千伏電網延伸到喀什地區,建成烏昌中心小環網。形成覆蓋天山南、北坡經濟帶的750千伏骨干網架。今年10月,750千伏伊犁—庫車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后,意味著新疆全面建成750千伏骨干網架,新疆電網主網架也由220千伏直接跨越到750千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地廣人稀的新疆,用750千伏電壓等級形成的新疆主網,可以實現煤炭等能源資源的就地平衡,并通過電力把資源從富集區送到匱乏區。同時,遠期投資低,有利于節能降耗、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內供”和“外送”方面都能發揮明顯作用。這是非常有遠見的智慧之舉。
到2020年,新疆750千伏電網將建成環天山東部大環網、環天山西部大環網、喀克兩地州小環網,形成覆蓋新疆所有地州的骨干網架。同時,統籌220千伏、110千伏電網補強工程,逐步提高配網的供電可靠性。屆時,新疆電網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省級電網。 資源開發服務民生
高山之中,新疆電網人正以堅強的毅力與新疆速度,加緊完成新疆電網的建設升級。有強大的750千伏骨干網架作支撐,人們將告別電壓不穩、電力不足的日子。同時,新疆豐富的能源資源也得以大規模開發利用。
資源開發要更多惠及當地、惠及各族群眾,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一貫主張。
資源開發的“紅利”要讓更多人受益,這也是開發建設的落腳點和最終目的。
2015年4月,江蘇金昇集團的利泰絲路紡紗一期100萬錠10萬頭紡紗項目落戶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計劃到2018年達到600萬錠紡紗規模,總投資額預計達到160億元。在江蘇金昇集團副總裁王耀武眼中,選擇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落戶的重要原因是低電價和稅收優惠政策等,而這也是吸引企業落戶的“法寶”。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電網建設是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支撐。實現新疆經濟大發展必須以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而產業的崛起必然離不開電網的大力支持。
新疆電網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為經濟提供堅強的電力支撐,拉動上下游產業鏈不斷延伸,讓新疆的煤炭、風能、天然氣等豐富的能源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創造了條件。
今年4月,在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夏孜蓋鄉準北—烏北雙回750千伏線路工程施工1標段基礎首基鐵塔基礎澆筑現場,機器轟鳴,泵車在施工人員的指揮下揮臂澆筑,標志著準北—烏北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全線開工。
新疆750千伏骨干網架北延至新疆電網北部最末端塔城電網,和布克賽爾縣將成為北疆電網的重要電源支撐點。“準北—烏北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建設投運,對促進和布克賽爾的資源開發、能源轉換都具有重大意義。”看著家門口的“寶藏”得以發現挖掘,資源優勢正在變為經濟優勢,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常務副縣長劉沖高興極了。他深知,經濟不斷向前,將帶動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家底殷實”了,才能更好地服務民生。
這也是自治區黨委近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新疆連續7年實施民生建設年,7成以上的財政收入投向民生,大手筆的投入,就是為了讓千家萬戶共享發展成果。
“疆電外送”開新征程
新疆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居全國首位;風能資源總儲量8.9億千瓦,居全國第二位;全疆日照6小時以上的天數在250—325天,年輻射平均值居全國第二位……這些先天優勢足以令新疆驕傲。
我國能源分布與能源需求不均衡,重要的煤電和水電基地均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與中東部用電負荷中心距離幾千公里。一面是迫切的用電需求,另一面是強烈的輸電欲望。電力等能源瓶頸制約著中東部省區的發展。
國家提出了“疆煤東運”的發展戰略,哈密成為“疆煤東運”的主戰場。曾幾何時,從哈密火車站發往內地的運煤火車川流不息,可即使如此,新疆煤炭的送出量同內地的需求量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缺口。
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高度重視,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終于,期盼已久的打基礎、利長遠的解決辦法出臺——“疆電外送”。
這幾年,新疆苦練“內功”,將疆內電網建設升級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保證“內供”的同時,積極參與全國能源資源的優化及配置。發揮“新疆優勢”,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疆貢獻。”
2010年11月3日,新疆與西北電網750千伏聯網工程正式投運,這條空中能源大通道,以輸電的方式把數以萬噸計的煤炭資源轉換為電能從空中送往內地,被譽為繼“西氣東輸”之后,新疆又一項劃時代的偉大工程。
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首次實現了新疆電力大容量、遠距離、低損耗的跨區外送,開啟了“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新征程。
此后,新疆電力一年一個臺階,續寫著輝煌。2013年6月,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第二通道建成投運,“疆電外送”能力提升到了200萬千瓦。
2014年1月27日,新疆首條“疆電外送”特高壓±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運,強大的電流通過2192千米的輸電線路,點亮了中原大地。
到2015年,新疆已建成3條“疆電外送”通道。2016年1月,昌吉至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這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輸電工程,刷新了世界電網技術的新高度。
一項項“疆電外送”工程的建設投運,新疆逐步由中國能源領域的“替補”變為“主力”,一條新的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已然形成。
隨著“疆電外送”工程的加快推進,綜合效益不斷顯現。到2015年年底,新疆累計實現“疆電外送”電量28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3%。風光火打捆外送,讓新能源產業迅猛發展。帶動了就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僅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一個項目,建成后就將增加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產值285億元,直接帶動電源等相關產業投資約1018億元,增加就業崗位2.8萬個,每年拉動GDP增長130億元,增加稅收24億元,并將帶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同時,來自新疆的“綠色電”有效緩解中東部地區供電緊張局面,更為減輕中東部地區霧霾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這還只是開始。未來5年,國家電網公司還計劃在新疆建設±1100千伏準東—四川、±800千伏哈密北—重慶特高壓輸電工程,形成“三交五直”的“疆電外送”格局。到2020年,電力外送規模將達到5000萬千瓦。
而這依然不是終點。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三基地一通道”,電網建設義不容辭“沖鋒在前”。
國家電網公司絲綢之路經濟帶輸電走廊建設的第一步,就是要實現與中亞5國的電網相聯,共享哈薩克斯坦大型能源基地和中亞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遠期或將實現與蒙古國、俄羅斯等國聯網。
日前,作為新疆“疆電外送”國際通道的重要建設和規劃項目之一,新疆—巴基斯坦特高壓通道的前期工作已經開展。2015年8月12日,三塘湖—哈密750千伏輸電線路牽張架線。三塘湖—哈密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是新疆750千伏烏魯木齊—五彩灣—芨芨湖—三塘湖—哈密—烏魯木齊東環電力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始于巴里坤三塘湖風電場,終點在哈密750千伏變電站,線路全長141.76公里。 來源:新疆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