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引發對需求響應再認識
《規劃》在加強調峰能力建設,提升系統靈活性方面,提到了需求響應。記者經梳理相關文件發現,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于2015年下發的《關于完善電力應急機制做好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中,首次突出了需求響應對提升城市電力應急保障能力的作用。
據記者了解,從2015年開始,北京、上海、蘇州、佛山4個城市積極推進需求響應能力建設和試點實施工作,政府主導,電網企業支持,新型負荷集成商和電力用戶參與,較為成功地完成了試點臨時性轉移負荷目標量,至此,我國電力需求響應實施的先期試點建設工作順利完成。2016年,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也進入尾聲。
“現階段,實施需求響應的首要目標便是削減高峰電力負荷,需求響應的出現為電力運行保障增加了一個創新的調控手段。”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儲能行業分析師王思告訴記者,《規劃》提出了加強需求響應能力建設,為各省市未來延續試點城市工作成果,繼續組織實施需求響應堅定了信心。
然而,與以往其他文件相比,此次《規劃》對需求響應的提及有著顯著的不同。“《規劃》雖然也是出于著力加強調峰能力建設的考慮,但其實施背景有著很大的不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也有較大的差異。”東南大學電力系統經濟與技術研究所所長高賜威告訴記者。
針對上述觀點,記者在采訪中深有感觸。業界普遍認為,以往需求響應主要解決的是供需缺口問題,在系統無法滿足負荷需求的情況下,開展需求響應可以實現短時降低尖峰負荷,確保系統安全穩定運行。而此次《規劃》已經明確電力負荷增長速度較“十二五”時期顯著降低,因此《規劃》對需求響應主要作用的考慮也有所變化,重點不只是應對可能出現的尖高峰電力負荷,還將應對新能源大規模發展所帶來的消納問題。
“《規劃》里增強調峰能力建設也是針對擴大新能源接入需要而言的。也就是說,需求響應將成為新能源消納和負荷調峰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賜威說。
“動力”“設備”雙管齊下
《規劃》指出要大力提高需求側響應能力。“文件首要提及的還是在需求響應能力建設方面,這表明目前我們的需求響應能力還是相對較弱。與發電側功率調節能力相比,需求側調節能力遠沒有被發掘出來。”高賜威表示,需求側調節能力建設必須從機制和技術兩方面來推動,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如何實現“大力提高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規劃》提及要建立健全基于價格激勵的負荷側響應措施,進一步優化推廣發電側和用戶側峰谷電價機制,探索實行可中斷負荷電價等。高賜威告訴記者,這就是從機制方面來解決“動力”問題。而完善需求側管理,整合系統運行、市場交易和用戶用電數據,提高負荷側大數據分析能力等,特別是有關積極推進大容量和分布式儲能技術的示范應用和推廣方面,意在從技術方面解決“裝備”問題。“前者較后者更為重要,只有‘動力’問題解決了,才能調動電力用戶的積極性,使用戶自發地尋求需求響應裝備解決方案,對于推進需求響應技術應用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高賜威說。
《規劃》提出“探索實行可中斷電價”。據了解,可中斷電價優惠是《規劃》支持需求響應實施的一種方式,在國外電力市場化程度高的國家已有所應用。根據事前和電力用戶簽訂的協議,在需要削減負荷時,關停電力用戶的部分用電設備,包括負荷削減數量、時間等也在協議中有所約定。“需求響應是用戶側參與電力系統調峰的重要手段,基于價格激勵的需求響應是電力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這也與現階段政府主導的需求響應有本質的區別。”王思表示,我國目前實施需求響應也是引導用戶建立主動參與調峰意識的重要手段,在不影響用戶正常生產、生活的情況下,主動關停一些非必要用電設備,在保障整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同時,用戶自身還可獲得一定的收益。
“大容量和分布式儲能技術”是實現永久性調峰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用戶利用儲能電池、蓄冷蓄熱裝置參與了需求響應試點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削峰效果。“未來,需求響應的執行還要逐步完善基準線測量標準的設計,使儲能等技術參與調峰的價值有更好的體現,即儲能系統不僅可以實現永久性的負荷削減,降低發輸配側電力系統設備的投資,減少用戶容量費用和峰段電價費用支出,還可以通過參加臨時性調峰的需求響應獲得相應獎勵資金支持。”王思說。 來源:中國電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