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稍早時候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中也提到,加快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推進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能源、沼氣、地熱、淺層地溫能、海洋能等應用,發展分布式能源,建設智能電網,完善運行管理體系。大力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提高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推廣普及力度。這表明我國智能電網建設再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意見》中提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即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強度持續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大氣環境質量、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為實現這一目標,提出要發展綠色產業,發展分布式能源,建設智能電網。
從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的密集程度來看,都不斷地將“智能電網”這個對于普通人來說比較陌生的名詞從幕后引向臺前。但“智能電網”這樣一個看似新鮮的詞,其實在我國已經推進多年,而且已經有所突破。
智能電網在中國方興未艾
目前,世界上有美國、中國和德國3個類型的智能電網。其中,美國的智能電網又稱統一智能電網,是指將基于分散的智能電網結合成全國性的網絡體系,主要包括實現美國電力網格的智能化,解決分布式能源體系的需要,以長短途、高低壓的智能網絡聯接客戶電源,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優化輸配。德國智能電網是把所有能源產生的電量,都放在一張電網上進行傳輸,但同時,其最大的特點是應用了大量的IT技術,使其更像一張互聯網,因此具有極強的互動性。
對于其定義,各國也不盡相同。例如,美國電科院(epri)認為智能電網是由多個自動化的輸電和配電系統構成以協調、有效和可靠的方式運作。歐洲技術論壇對智能電網的定義是,智能電網是集創新工具和技術、產品與服務于一體,利用高級感應、通信和控制技術,為客服的終端裝置及設備提供發電、輸電和配電一條龍服務,它實現了與客戶的雙向交換,從而提供更多信息選擇、更大的能量輸出、更高的需要參與率及能源效率。
在我國,國家電網認為應以特高壓為骨干的,且具有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等特點的,同時各級電網之間可以相互協調發展的為統一智能電網。而南方電網認為,當前智能電網的定義還處在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概念涵蓋了提高電網科技含量,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提高供電可靠性,促進節能減排,促進新能源的利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等內容,是一項社會聯動的系統工程,最終實現電網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來源:巫溪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