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人:朱家楊
主題詞:營銷管理與服務升級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一名抄表工,朱家楊親歷了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用電戶數從13萬戶上升到30.1538萬戶的飛躍,見證了近30年電力行業營銷管理與服務的蛻變。
我是廣東肇慶本地人,今年51歲,于1990年進入電力行業,成為了沙街電管組的一名組員,現在是南方電網廣東肇慶端州供電局黃崗供電所抄核收班副班長。
“走收”時代進村逐戶敲門收費
90年代初,農村電力設施比較簡陋,變壓器普遍偏小,比較常見的是80、100和160千伏安的變壓器,電力線路以麻皮包裹的鋁芯線為主,村民用電設備也比較單一,電飯煲這種“高大上”的配置還沒普及到村里,家里電費支出一般都是照明用電。
沙街電管組有5名電管員,主要負責7個村2700戶居民的抄表收費工作,女職工留在城里收電費,男職工多被分到農村。每個月25~30日,我們就拿著一本10多厘米厚的抄表賬本上門逐家逐戶地“走收”,然后回到單位用計算器不分日夜地進行手工計算、手工出單,之后在次月5日,又得再次進村逐家敲門收費,常常一輪下來,就又到了下個月的抄表收費時間了。
我當時負責沙街、下瑤兩個村的工作,每天要走十幾公里,一進村抄表,就要耗費一整天時間。有時候忙起來,連中午飯也顧不上吃。遇到沒人在家或者出外打工的情況,我還要跑多幾次。
以前抄表員工作比較繁雜,除了抄表收費,還要負責線路維護和改造,電表新裝等。每次進村,我都要背上一個“八寶工具袋”,帶上電筆、膠帶這些小用具,方便抄表的時候發現漏電現象即刻處理,線口有破損要馬上修補,村民家里保險絲燒了、燈泡壞了也會幫忙處理和更換。
那時,農村供電線徑長,線路損耗也大,加上變壓器損耗,村民用電每千瓦時電是8角5分,雖然每戶人家電費基本也就十來元錢,但一些五保戶、孤寡老人還是繳不起,有些小數目我們都是從自己口袋中補貼上去。
電表改造前,每家用的都是老舊機械式帶有“轉盤”的電表,大家為了防止被盜電,往往會把電表裝得很高,我們每次都要向村民借梯子爬上去才能讀數。直到電表改造后才改變了這種抄表方式。
新技術應用服務更加優質高效
1999年,隨著國家實施第一批農網改造,端州全面開展農村電力體制改革,改造農村電網,開展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工作,開始一戶一表改造,電線、電表等一批批重新更換,供電設備得到升級,變壓器從80千伏安逐步增容為160千伏安甚至315千伏安,電線從麻皮線改為了PVV絕緣線路,電表也換成了新型電子表。這時候,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家家戶戶都開始添置電飯煲、電視機、空調,用電量也不斷創新高。我們也不再使用抄表賬本一個個記錄,拿起抄表機錄入數字,回來插入電腦就可以傳輸抄表數據,抄表、計費步驟有所簡化。2005年,抄表機技術再次升級,紅外線抄表機開始普及,我們只要拿著抄表機就能近距離完成讀數。2009年,隨著新技術的深入運用,端州開始實行集抄試點。到目前,端州區抄表、計算、核算也全面實現了自動化,上門抄表的時代真正結束,我們一個個也開始轉崗尋找自己新的舞臺。
我最大的感觸是以前簡單的管理收費,現在已經上升為客戶全方位服務。足足有26載,我都在抄表收費崗位上,從2017年,集抄全覆蓋后,用戶電表基本上不需要抄,我開始轉到“后臺”,負責客戶服務、集抄維護、工程檢查和驗收等工作。
在以前電壓不穩的時代,隔三差五停電的情況也不少見,但現在人民用電更可靠、更舒心,電力服務也有了更高的標準,逐步邁向優質、高效的新時代。
舉例來說,現在一旦接到客戶的意見工單,我們必須在10分鐘之內作出響應,打電話耐心、細致地給客戶講清楚、做解釋,如果客戶電話里不接受,就得跟客戶約時間上門做檢查、分析、回訪,直到客戶明白、滿意為止。記得有一次,我接到了尚東康城一個用戶的電話說他們家電費偏高,電話里解釋用戶不接受,我們就特意上門幫他們進行了全面檢查,結果發現客戶使用的是空氣能熱水器,長期設置自動恒溫模式,經過不斷加溫,耗電量自然高。最后,我們建議用戶設置定時加熱,對比檢測之后用戶也終于找到了電費高的癥結所在。像這樣的事情,與我們工作聯系不大,但一旦用戶需要我們幫忙處理,我們也能做到快速響應,最大程度讓用戶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