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長胡兆光:
人工智能與電力大數據是電力規劃的助推力
電力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可有效幫助電力規劃做好經濟分析與預測。電力大數據可來源于在線監測、動態跟蹤等,具有實時性、準確性、廣泛性、可獲取性特點。比如,全國4.5億只智能電表獲取的電力數據,可以反映電力用戶負荷曲線,可以詳細了解企業的生產狀況,從而分析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尋找原因及發展態勢。人工智能有助于形成包含智能電力調度、需求側管理等的智能電力系統,推動電力革命,從而帶動能源革命,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電力數據顯示我國經濟明顯回暖,處于新一輪周期的上升階段(內力),與歐美的經濟復蘇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外力)相遇,為我國提供了新的機遇期。如果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抓緊改革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促進產業鏈的升級,則我國可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如果上次機遇期我們主要是通過 “體力”成為第二大經濟體,那么這次機遇期必須通過“智力”實現中華民族崛起。
原國電集團副總經理、電促會副會長謝長軍:
風電和光伏將是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的主力軍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國家限制煤電、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不會改變。由于水電、核電及生物質、潮汐能等發展存在種種制約,風電和光伏將是未來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的主力軍。
未來,風電發展將趨于理性,更加注重發展規模和效益同步增長;可再生能源消納環境將大幅改善;得益于發電設備造價下降,技術進步,發電效率提升,限電問題得到實質性改善,光伏將率先實現平價上網,風電平價上網相對較慢;海上風電開始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風電機組技術進步將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機組“以大代小、以新代舊”改造將催生新的市場機遇;隨著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未來風電開發重點將回歸“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將被提上新高度。
從近期出臺的產業政策看,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或將根本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難題, 分散式風電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競價配置將推動風電產業進入完全競爭市場, 光伏產業將回歸理性發展。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還需完善制度設計,提高環保自律,處理好與火電的利益關系,解決好阻礙其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王耀華:
充分考慮能源消費新模式與產業新業態對規劃的影響
當前,能源系統發展呈現出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清潔能源開發集中式與分布式協同、橫向不同能源品種間互聯互通與互補協同、縱向“源-網-荷-儲”協調性顯著提升的發展態勢,能源系統的網絡形態日趨明顯,能源互聯網初具雛形。
一方面,這將催生能源消費新模式。一是能源消費主體方面,表現為用能產業結構優化、消費者需求升級、消費者角色多元等;二是消費客體方面,表現為消費結構的清潔化和電氣化、不同能源品種間的多能互補與協同化、能源服務的多元化等;三是能源消費方式和消費關系方面,呈現決策智能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用能共享化等新特征。
另一方面,將形成能源產業新業態。能源系統向能源互聯網演進,能源與相關產業之間交叉融合成為能源產業業態創新的重要動力。以“能源+”為主要特征的能源產業業態創新將呈現能源產業內生、“X+能源”型、“能源+X”型構成的“三位一體”的新業態格局。其中,內生新業態包括清潔能源、儲能和綜合能源服務產業;“X+能源”型新業態包括“互聯網+能源”、綠色金融產業;“能源+X”型新業態包括“能源+交通”“能源+建筑”“能源+農業”產業等。
能源消費新模式與產業發展新業態使電力發展規劃面臨新挑戰:電力供需平衡機理改變,系統要素和復雜性大幅增加,主體行為模式難以預測,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理論方法挑戰。
做好新形勢下電力規劃,規劃理念上,要追求多系統、多環節、多方式、多因素、多目標的相互協調;規劃目標上,要講求經濟性、清潔性、安全性、高效性;規劃要素上,要考慮電能替代、能效電廠、需求響應、儲能、分布式發電、電動汽車、電-熱互補耦合環節帶來的調節價值、電-氣互補耦合環節帶來的調節價值;規劃方法上,要更多采用系統優化方法,更多考慮不確定性,更多考慮市場環境與個體主動性,更多借助新技術。
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白云生:
確立我國核能地位,規劃好發展目標
核能作為重要能源形式,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貢獻。截至2018年6月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48臺,總裝機容量39174.4萬千瓦,分布在30個國家或地區。其中,我國有10個基地或核電站,在運38臺機組,裝機容量3693.3萬千瓦,約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2%;發電量占比3.94%。截至2017年年底,世界在建核電機組60臺,總裝機容量6096.6萬千瓦。阿聯酋、白俄羅斯、孟加拉國是首次建設核電站的國家。
未來,電力系統將呈現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大型化與小型化相結合、清潔能源基地(可再生能源)長距離輸送與綠色電力基荷電源負荷中心相結合特點,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將得到大力發展。未來能源系統將是高效的混合能源系統。鑒于核電的清潔高效、穩定可靠等特點和優化能源結構等作用,未來我國要確立核能的地位,制定核能發展目標,解決核能發展的關鍵因素,包括安全性、經濟性、適應性、可持續性、公眾接受性、政治敏感性等。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財會與審計研究所所長李成仁:
做好適應輸配電價改革的電網規劃
輸配電價中,不含增值稅準許收入包括準許成本、準許收益和稅金之和構成,其中準許成本由折舊費和運行維護費之和構成,準許收益由有效資產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乘積構成。在投資方面,相關政策規定了投資的確定原則、定期校核機制及調整機制,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于如何確定輸配電投資有原則性規定,但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缺乏必要的投資核定方法,不能合理審核投資,可能影響電網的健康發展;三是投資定期校核機制規定不合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四是調整機制不健全。
因此,要科學確立電網規劃主體、規劃方式,認識電網發展的驅動因素,完善投資確定方式,做好適應輸配電價改革的電網規劃。同時,輸配電價改革政策也要進一步優化完善。包括制定明確的監管目標,作為投資必要性審核依據;采用多種成本評估方法,作為投資合理性審核的手段;制定投資調整機制,應對投資不確定性;制定投資偏差激勵機制,實現效益共享和風險共擔。
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張琳:
適應新形勢,優化調整“十三五”及中長期規劃部分目標
總體看,經過“十三五”兩年發展,我國電力工業取得顯著成績,電力規模、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有關重要目標(指標)按計劃推進或超額完成,部分目標需要結合落實中央新要求,適應發展新形勢,及時作出優化調整。
根據電力發展,從中長期來看,預計到202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為27%。全社會用電量達7.5萬億千瓦時,用電年均增速為5.7%。全國電源裝機達到21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9.3億千瓦,占比為41%,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分別為34%。
預計到203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0.5萬億千瓦時,“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年均增速分別為4.1%、2.5%。全國電源裝機達到32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16.6億千瓦,占比為51%,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44%。
因此,重新評估電力規劃時,建議適度調高電力需求目標,調整各類電源發展目標、優化開發布局,提升電網本質安全水平和資源配置能力,加強調峰能力建設,提升系統靈活性,健全完善政策機制。
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游敏:
做好電力規劃要關注關系處理、技術發展、背景變化等幾大問題
做好電力規劃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同時要積極關注幾項重要技術的發展和行業深化改革背景等幾大問題:
第一,電力規劃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好電力市場在電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發揮好政府作用。而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做好電力規劃。具體展開來講,做好電力規劃,要處理好全國和地方的關系、短期與長期的關系、電網與電源的關系、各電源之間的辯證關系。
第二,關注電力需求側對電力規劃的反作用。這一輪電力規劃面臨電力體制改革、“大云物移智”及區塊鏈、儲能、電動汽車技術等新的體制和技術發展背景。尤其是這些新技術跟電力行業的深度融合,將影響電力市場機制的設計,儲能、電動汽車在需求側應用也將對電力規劃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總體來說,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需求側響應對電力規劃的影響,未來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第三,隨著技術、體制機制背景的變化,電力行業出現許多新業態。柔性化、智能化、復雜化以及用戶消費行為的多元化,這些對未來電力規劃提出了新的挑戰。電力規劃也將面臨多系統、多環節、多方式、多因素、多目標的協調問題。
第四,電網規劃面臨挑戰。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各個地方省情千差萬別,電網要考慮經濟性、可靠性,還要考慮到普遍服務的政策性。作為全國性聯網的電網企業,如何將電網投資納入電力規劃,實現有效投資,而且能夠得到有效科學的監管,沒有現代化的信息等技術手段,很難完成這項工作。簡單的降低電價是很難促進電力這一重要的基礎產業的協同、安全、高效、綠色發展的,也很難為電網企業的發展提供安全可持續的支撐。
下一步,電力規劃尤其需要關注幾項重要技術的發展。如,目前的“大云物移智”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如何與電力行業企業一道適應電力市場化改革,實現行業的深度融合,值得從事電力規劃的同志密切關注。此外,還有儲能技術、靈活調峰技術等也值得重點關注。
(根據2018中國電力發展規劃論壇嘉賓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