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電能替代讓我的‘蝦稻共生’喜獲豐收,今年收入超過100萬元。”淮安盱眙管仲鎮芮圩村的付忠貴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蝦稻共生”已成為當地農民“聚寶盆”。
“小龍蝦的生長需要有優質的水源。”付忠貴算了這樣一筆賬,一口塘按30畝算,1000斤蝦苗,每天要喂50斤飼料或小魚,水很容易變質,必須及時補水或排水。過去用柴油機排灌每畝地需要47元,成本高、污染大、效率低,如今改成電氣化排灌,每畝地僅需11.5元,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又保護了環境。
2017年,盱眙從13.5萬畝種植、養殖為一體的“蝦稻共生”模式,2018年推廣到33.9萬畝。國網盱眙縣供電公司配套建設10千伏線路63.18千米,變壓器96臺,變電容量29400千伏安,改過去柴油機排灌為全電氣化模式排灌,全縣2000余養殖大戶受益,人均增收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