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惠州供電局出資建設的“念黨恩”碾米廠。徐景隆 攝
惠州供電局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提升供電可靠性。陳烈 攝
“山上石頭多,路上坑洼多,村里窮人多”,這是惠州市惠東縣寶口鎮禾多村5年前的真實寫照。如今,5年過去了,眼前的禾多村,山頭光伏發電、山下果蔬基地、出行水泥路面,當地群眾從過去80%都是泥瓦房,變成了80%都是磚房,脫貧致富路越走越寬。
禾多村的變遷,離不開5年前那場臺風肆虐后,南方電網廣東惠州供電局的傾力幫扶。
“光伏發電很實在,錢看得見、摸得著,村民心里踏實。”2019年元旦剛過,禾多村黨總支書記楊國清拿出了村里的賬本,細細一查,在惠州供電局“光伏+產業”扶貧的帶動下,2018年村集體收入已經超過了15萬元。
賬本上的條目清晰地顯示著:28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一年產生了近3萬元的收益。放在5年前,村里一年的集體收入也就5000元上下。現在,僅僅光伏扶貧項目便讓禾多村多了一份“陽光收入”,走上了穩定脫貧路。
禾多村是惠州供電局推進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8年,惠州供電局立足行業,通過對農網進行升級改造,為精準脫貧提供電力保障,同時,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扶志扶智”等多措并舉,共幫扶303戶880名貧困人口,幫助6個定點幫扶的惠州市、縣級貧困村及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張昕 何文浩
5年堅守因災而生的“扶貧經”
時鐘的刻度撥回到2013年8月16日,廣東省遭受臺風“尤特”襲擊,大部分地區發生強降雨,由此造成了嚴重災害,禾多村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當時全村有52戶全倒戶,什么都被水淹了,感覺很絕望。”回想起5年前的那場水災,楊國清仍心有余悸。這場災難,讓村里迎來了改變命運的人。
為了盡快幫助禾多村恢復生產,作為對口扶貧單位的惠州供電局為村民送來了16800多只供養殖的雞苗,并安排扶貧干部徐景隆駐村開展脫貧幫扶工作。
“當時,幫禾多村找扶貧項目時考慮了很久,結合當地實際,我們認為光伏扶貧項目風險較小、收入穩定。”徐景隆說,該村地處山區,日照資源豐富,村內建筑物平整,可利用空間較多,相比種養靠天吃飯,有時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門檻低、風險小,而且收入穩定,能長期“造血”。
找準幫扶思路后,2015年,一座28千瓦的小型光伏發電站在禾多村農家書屋樓頂安裝投用,并網售電后,在未來20年內預計年均發電量30000千瓦時,可為村集體年均增加收益近3萬元。
“屋頂可以發電賣錢,下面可以健身看書,多好!”用村里的特困戶黃育成的話來說,村民看電表就知道村里掙了多少錢,而賣電收入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用于建設和維護村里的公共設施,這也讓禾多村從過去夜晚出門“一摸黑”,到如今村道兩旁燈火通明。
有了光伏扶貧項目“打底”,徐景隆開始琢磨著利用禾多村的自然資源優勢,走起了產業扶貧的路子。
時下雖已入冬,可禾多村一處山腳下的種植園卻掛滿了百香果,到了收獲的季節,一些村民正在地里忙著采摘。“這里就是惠州供電局產業扶貧項目之一,我們針對村子以農為主導產業的特點,在這里幫扶發展了茶葉基地、甜玉米基地、水稻基地、果蔬基地等。”徐景隆介紹。
短短兩年時間里,這些因扶貧而生的基地,不僅解決了村里留守人員的就業問題,由于采取了合作利潤分紅的方式,每年還可為村里帶來10余萬元的收益。“以前我們這里人多地少沒法謀生,4500多人的村子,只有不到500名老弱病殘留守,現在看到經濟好轉了,很多人都回鄉創業了。”楊國清說,這一切都要感謝惠州供電局這些年的大力幫扶。
兩個戰場“穩妥型+進取型”產業扶貧模式
因“陽光收入”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禾多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正軌,而對于惠州供電局駐村扶貧干部徐景隆而言,有了這樣的“成功經驗”,他又開始轉戰“第二扶貧戰場”。
路灘村是龍門縣第一大村,在冊1230戶共6279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14戶345人,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數量均居惠州前列。
從2017年起,面對數量眾多的貧困戶,如何幫助路灘村摘掉貧困的帽子,又擺在了徐景隆面前,不過,這一次,帶著禾多村“脫貧經”的他有了底氣。
“結合禾多村的扶貧工作經驗,我們又一次瞄準了與自身業務相關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徐景隆介紹,2017年10月,惠州供電局在路灘村村委辦公樓樓頂建設的35千瓦光伏發電項目投運,兩年來共投資建設了41千瓦光伏扶貧項目,目前已發電3.4萬千瓦時。
同樣是“穩妥型+進取型”的扶貧模式,2018年初,在惠州供電局幫扶下,路灘村建成了“念黨恩”碾米加工廠,并成立農民水稻專業合作社,資助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種子和化肥,鼓勵貧困戶參與水稻統籌種植,實現產銷結合。
2018年的網購“雙11”期間,路灘村的“念黨恩”農家米品牌,還通過南網物資平臺、農村淘寶、當地企業訂購等線上線下多平臺同時進行促銷增收,月均銷售額約2.7噸,2018年全年創收約2萬元。
除了徐景隆開展扶貧工作的禾多村、路灘村,過去幾年時間里,惠州供電局所屬的各個縣(區)供電部門也紛紛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了對口扶貧幫扶工作。2018年,博羅供電局就根據16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每戶支持0.35萬元扶貧資金,用于購買牛、雞、豬、小型生產設備和生產工具等,購買種子、化肥、樹苗等,促進家庭經濟收入。
在惠東供電局,從2016年到2018年,該局針對扶貧村新村村的實際,開展了“扶貧先扶智”的扶貧工作,對村里貧困戶中正在接受教育的(從小學到本科)40多人進行助學幫扶,僅2018年,新村村就有12個貧困學生受到了扶智資助。
統計顯示,2018年,惠州各級供電部門通過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扶志扶智”等多措并舉,共幫扶貧困戶303戶880貧困人口,幫助6個定點幫扶的惠州市、縣級貧困村及結對幫扶的貧困戶成功實現脫貧。
延伸閱讀
扶貧,從可靠供電開始
在扶貧工作中,除了采取“穩妥型+進取型”的扶貧模式,惠州供電局駐村工作組還聯合該局團委打造了“惠電俠”助力精準扶貧品牌系列活動,包括“惠電俠”青年突擊隊入戶探訪、“光明學堂”進校園、“快樂農田”助收成、“情暖村屋”暖民心等子品牌活動。
2018年,精準扶貧品牌系列活動共開展活動11場次,參與服務志愿者126人次,各單位開展節日慰問和公益助學項目共計25.83萬元,在精神上給予貧困對象慰藉和鼓勵。
當然,作為電力企業,惠州供電局在助力精準脫貧工作中,也不忘自己的“基本功”。
根據《廣東省省定貧困村電網改造升級方案》,惠州供電局積極推進貧困村農網升級改造,將貧困地區農網升級的需求提前納入項目庫,優先立項并督促實施。
在惠州貧困地區新建及改造配變64臺,新建及改造配變容量15060千伏安,新建及改造中壓線路38.2千米,新建及改造低壓線路260千米,中低壓配電網基建在建項目共116項,總投資5939.76萬元。
截至目前,惠州貧困地區供電可靠率達到99.9385%,客戶平均停電不超過2.23小時,貧困村居民端綜合電壓合格率98.632%,為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