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新一輪的雷雨降溫天氣如約而來。在安徽合肥220千伏植物園變電站,運維人員足不出戶,通過智能運檢管控系統就能對所有設備的運行情況了如指掌。
智能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在變電站內進行巡視
目前合肥地區變電站數量達225座,增長速度迅猛。傳統的電力運維需要人工進行大強度、大范圍的巡視、記錄與判斷,不僅費時費力,嚴重依賴技術工人的經驗。同時,各變電站的監測系統數據相對獨立,缺少一個整合資源數據與集中運維的平臺,“孤島”問題顯著,難以滿足現代化電網發展需求。“一到惡劣天氣就得冒著風雪,奔波于管轄站點進行特巡,這已成為工作常態了!”合肥供電公司樊洼運維班值班員楊勇說。
為了進一步提升供電可靠性,安徽省電力公司積極創新,選擇在包括合肥220千伏植物園變電站等區域,進行全省首批智能運檢試點。通過對現有站點的一次設備、在線監測、消防的區域進行升級改造,同時加裝微氣象傳感器,自動巡視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以“機器代人”為核心,整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線監測等創新技術,實現了對電力設備24小時不間斷地“自動巡視、自動識別、智能預警與智能決策”。
“成效十分顯著,節省了大量時間,解放了人力,全面提升效率!”自智能新系統運行3個多月來,植物園變電站班長馮俊生感受頗為強烈。
據介紹,各種智能檢測終端可以不間斷的進行巡視、測溫、帶電檢測等工作,準確、實時的將設備運行情況自動生成報表,通過人工智能診斷,對問題隱患第一時間進行報警,便于工作人員及時處理。“就連過去難以檢測的電纜溝進水、安全防護等方面,都有智能系統完成了!”馮俊生說。
本次試點將進一步結合運檢體系整體規劃,與省、市兩級系統共同構成整體變電運檢管理體系,一方面為電力運維提供全業務信息與智能應用,同時數據全面整合,支撐平臺的多業務應用,在進一步提升供電可靠性同時,對于未來智能合肥電網發展同時具有重要意義。(李巖 胡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