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8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本次世園會將有11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參展,持續至10月7日,展期長達162天。展覽展出規模之大、參展方數量之多將刷新A1類世園會紀錄,也是繼昆明世園會、上海世博會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之后,我國舉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博覽會。
本次世園會的主題是“綠色生活,美麗家園”,園區內除了綠色的自然景觀,還應用了不少“綠色”技術和建筑。在電力保障中,專業的供電保障團隊應用先進技術,確保園區供電安全可靠。
平臺系統+移動終端,數千保電員工可實時音視頻溝通
4月24日,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進行電力大負荷測試。
“各級電壓、電流正常,通過紅外成像儀測溫,變壓器本體和接頭正常。”在世園會1號分界室,變電運維專工趙廉卿匯報。
“SSTS可切換開關正常跳動,出線電壓電流正常,舞臺用電設備未受影響。”在演藝中心一級配電箱,用電檢查員趙利偉匯報。
在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安監部應急管理處專工袁天宇的手機上,分布在多個現場的保電人員通過手機多媒體應急APP對現場情況進行視頻回傳,并向指揮部匯報各自負責區域的設備運行情況。
多媒體應急平臺系統能夠讓指揮部與現場人員之間進行音視頻實時通信,實現指揮部與現場間的信息快速傳遞。“這個系統可以滿足6000人同時登錄,并能實現對1000名在線保障人員現場情況的視頻畫面輪播。”袁天宇介紹說。
此次世園會園區共960公頃,劃分為核心區和非核心區;圍欄區總面積約503公頃,非圍欄區總面積約457公頃。在這么大的保電區域里,國網北京電力構建了4個核心區內供電保障團隊、1個世園村供電保障團隊和3個輸變配電專業保障團隊,共有2600多名員工參與保電。
這么多人分散在各處,如何及時有效溝通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國網北京電力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為所有保電人員配備單兵裝備和移動終端,實現軌跡定位、視頻回傳、遠程診斷,對全部人員的作業過程做到可控、能控、在控。同時,該公司在國內首次采用了800兆對講機、公網通信、無線專網通信三種技術結合,構建起能夠綜合視頻、語音、文本多種媒介形式的應急指揮通信體系,確保供電保障過程中現場作業人員和各級指揮部之間能夠實現點對點、點對面的通信。
除了人員間的及時溝通協調,設備狀態的精準管控也非常重要。據統計,世園會供電保障范圍包括核心區內供電設施,共有分界室3座、總配電室3座、分配電室26座(含箱變10座);核心區外世園村供電設施,包括開閉站1座、分界室5座、配電室9座;涉及輸電線路27條、150千米,配電線路33條、211千米和變電站10座。
在世園會供電保障中心,記者通過配電自動化系統看到,園區內每一個點的負荷變化情況,重要場館、區域配電箱的運行情況,以及重要站室的環境、溫度、水位情況和消防設備信息。
此次保電中,供電企業主動延伸服務,除電力設施外,還對用戶產權設備進行維護保障。
綜合應用多種先進設備,全力保障國區用電萬無一失
“請拉開世園會1號分界室212開關。”4月24日9時,國網北京電力設備部副主任林濤下達指令,大負荷測試工作正式開始。此次大負荷測試分別對演藝中心、中國館、國際館、園藝小鎮、世園村各個分界室和配電室進行了負荷測試和開關設備傳動工作。16時,所有測試完畢。北京世園會供電保障準備工作全面完成。
“大負荷測試是重大活動保電的最后一道手續,利用遙控方式遠程模擬保障區域上級電源發生單路故障的情況,來檢驗保障區域內所有設備、設施的可靠程度。”林濤說。
此次世園會保電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區域是演藝中心。“整個演出是聲、光、電的綜合展示,主要依靠大量LED、升降機械、高級音響、電動升降網幕等設備。這些都屬于重要電源敏感性負荷,對供電保障要求極高。國網北京電力對這次保電提出了‘萬萬無一失’的要求。”該公司設備部副主任原宗輝說。
為了保障演藝中心安全可靠供電,國網北京電力第一次綜合采用UPS電源車、飛輪儲能車、固態快速切換開關(SSTS)三種技術,投入了2臺UPS電源車、2臺飛輪儲能車、8臺SSTS,實現了在發生任何電網故障情況下,所有重要區域供電設施都不會中斷、間斷客戶用電,真正做到重大活動期間客戶零閃動、零感知。
三項技術的綜合應用效果此前也已驗證。4月22日,因客戶在配電室母線上私接負荷造成短路,演藝中心帶威亞負荷母線電壓突降10%。提前接入的飛輪儲能車瞬間釋放能量,將突降的電壓補上,隨后保電人員切斷私接的負荷。期間,舞臺供電未受任何影響。
大負荷測試已經結束,但忙碌仍未停止。記者隨著人流來到演藝中心設備區,越來越多的人聚集過來,原來這里有一場SSTS現場教學,“SSTS可以實現5毫秒內自動切換,當故障發生時,真正做到用電零閃動……”國網北京電力安監部副主任常立智正在解說。
人工智能技術保障電纜線路安全運行
世園會時間跨度大,其間要經歷季節交替,可能會出現惡劣天氣。電纜線路在地下隧道內運行,可避免外界環境因素帶來的各種外力破壞,更大程度上保證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因此,本次世園會的電力供應基本采用了地下電纜傳輸方式。
近幾年發生的各類火災事故,使消防安全成為當下人人關心的問題。對于電纜專業而言,隧道內有限空間的火災防控工作更具特殊性。在隧道內電力設備突發火災的緊急情況下,人員進入實施滅火用時長,且存在人身安全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北京世園會供電保障中首次加入了一項創新成果——人工智能應急消防車。它由國網北京電力電纜公司自主研發,也是國家電網公司首臺電力隧道專用應急消防車。
這輛應急消防車采用臨界態二氧化碳(即氣、液、固混合態)作為滅火介質,當隧道內發生火災時,通過噴放導管向隧道內噴射二氧化碳氣體,迅速降低有限空間內的氧氣濃度,同時降低環境溫度,實現快速滅火。據了解,在現場配置1輛消防車的情況下,對140米電纜隧道2處火災區的滅火時間約為50秒,滅火范圍廣,用時短。除隧道滅火功能外,應急消防車還兼具通風、照明、視頻通信等功能。在世園會供電保障期間,電纜公司安排1輛應急消防車及4名運維人員每天24小時駐守世園會。
與地面的應急消防車相呼應,世園會隧道試驗段內也打造了立體消防體系:隧道內覆蓋安裝防火隔板、防火槽盒和固定式超細干粉滅火裝置,做到橫向隔離、縱向滅火,在火災發生后可第一時間自動實施滅火,在有限空間內可有效防止火災擴大。
針對世園會建設的電力隧道全長9千米,其中試驗段長400米,安裝了4大類13種389套現場感知設備,涵蓋電纜、土建、消防、通信和電源5個專業,取得立體化應急消防體系、泛在感知網絡單元兩項重大創新及設備感知、通信傳輸、人機互聯的科技融入成果,從而有力保障世園會電力供應。而試驗段以外的部分,除了照明和視頻以外,其他在線監測系統已全部覆蓋。
隧道內安裝了可以對電纜溫度、負荷、接地電流、局放及隧道內環境等進行在線監測的裝置,同時通過通信電源網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到電纜公司的電纜精益化系統平臺,保證運行人員和值班員隨時掌握設備運行狀態和數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