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國家能源局召開全國電力可靠性指標發布會,公布2018年全國52個主要城市供電可靠性排名名單,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深圳、廣州、東莞躋身供電可靠率全口徑排名前十,其中南方電網廣東佛山供電局位居第一。粵港澳大灣區供電可靠性指標持續“領跑全國”。據了解,全國52個主要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及其他GDP排名前40的城市,用戶總容量占全國總量的近五成。

高質量電力護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據了解,圍繞“獲得電力”關鍵指標,廣東電網提出大灣區城市“1小時行動計劃”,通過打造堅強的主網網架、靈活的配網接線方式、先進的電網裝備技術水平以及卓越的可靠性管理水平等作為支撐,構建了供電可靠性管理體系,形成31項任務,打造可靠性管理“一盤棋”,有力支撐廣東電網創建世界一流省網企業。
2018年,佛山供電局在整體提升配網水平的同時,提出區域差異化的可靠性管理方式,將全市劃分為1小時區域、1.3小時區域、1.5小時區域、2小時區域,并制定提升措施和分階段管控指標。
“我們成立城市區域供電可靠性管理1小時辦公室,實行‘專事專辦’。”佛山供電局生技部供電可靠性專責張喬琳介紹,1小時辦公室“專員”要落實停電事件時戶數的嚴格審查。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佛山局“1小時區域”全口徑低壓客戶平均停電時間為1小時;剔除重大事件日后,“1小時區域”客戶平均停電時間為0.83小時,已提前實現“185611”中心城區1小時的目標。
雖然不在本次公布的52個主要城市名單當中,但珠海、中山的供電可靠率也表現不俗,2018年供電可靠率分別達到99.989%和97.977%,全口徑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僅為0.98小時和2.05小時,其中平均停電時間這一數據低于緊鄰的佛山、深圳,達世界一流水平。珠海橫琴自貿區作為大灣區發展連接粵澳的橋頭堡,這里采用全國首個全區域20千伏的供電模式,實現配網分層分級、自治自愈的運行控制,達到毫秒級復電。據了解,在橫琴計劃遠期打造年平均停電時間比肩東京、紐約曼哈頓灣區的高供電可靠性區域。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能源”二字被提及19次。一流的灣區建設離不開一流的電力作為支撐。廣東電網助力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科技助力打造智能電網
不斷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底氣”,更是滿足廣東人民美好生活的“剛需”。廣東電網借力先進科技手段,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為打造安全、可靠、綠色、高效電網提供堅強保障,向“裝備智能化、運行智慧化”轉型升級,真正做到“人民電業為人民”。
目前廣東電網基本建成了佛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東莞松山湖綜合能源示范區智能電網,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等6個供電局初步達世界一流水平。依托國家863項目“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技術”,在佛山金融高新區從停電到復電僅需短短2秒鐘,確保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9%。到2020年,該區域公用電纜線路配網自動化自愈實現率將達到100%。
廣東地處東南沿海,是歷年遭受暴雨、臺風等自然災害最多的省份之一。提升電網防災保障能力,同樣需要科技創新護航。通過自建衛星接收站、打通多個部門的數據、以算法促進融合、以問題為導向,坐落于廣州的廣東電網應急指揮中心變得越來越“聰明”,災前預測、災害評估、故障診斷分析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據了解,今年6月30日前,廣東電網將上線“應急一張圖”系統,實現災前準備情況、因災損失信息自動統計及形象化綜合展示,讓迎峰度夏期間的搶修復電更直觀、高效。
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裝備的深度應用,也加速了“機器替代”的步伐。在中山供電局220千伏光明站,機器人可以對站內戶外的5600多個點位進行巡視,站內設備、設施智能巡視覆蓋率達到100%。采用智能巡視,每月各類巡視工作可降低280人工工時,日常巡視頻次可增加至1月7次,巡視效率和質量大幅提升。目前,廣東電網無人機年巡視規模已達23.9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飛行近6圈,實現了“白天+夜間”全時段巡視,2019年將在全省主配網推廣應用無人機自動駕駛技術。
持續發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清遠九龍鎮、黃花鎮素有“小桂林”之稱,剛從佛山務工回家的陳傳強每每坐在家門口,總有些游客看到院子放著的豆腐,伸個腦袋過來問他賣不賣。在感嘆家鄉的變化的同時,他也找到了商機,準備年后買個電磨機在家辦個豆腐廠。
“現在科技進步了,村里都用上了電磨機,都不用像過去那樣吃力地磨豆汁了,做起豆腐來省去了磨豆腐和過濾豆汁的工序,做一次豆腐能節省兩、三個小時呢,用這電磨機一樣能做出美味的熱豆腐,省時又省力,可以有時間做多幾道口味。”陳傳強說道。
近年來,農村電網、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好,清遠英德市鄉村旅游悄然升溫,電網升級和特色服務成為鄉村游、農家樂蓬勃發展的“助推器”。據介紹,自2016年起,清遠英德供電局通過農網改造,主要解決了35回中壓線路重過載、240個臺區重過載、290個臺區電壓偏低以及450個智能開關自動化等問題。一個個數字背后,意味著英德電網運行狀況日益趨好,網絡架構、設備水平、供電可靠性逐步提高,低電壓用戶顯著下降。“小康電”是“小康社會”的底色。當農民擁抱現代化,快速奔跑的同時,每一輪農網改造,達成的“小康電”也成為了奔跑路上的助跑器。
近年來,廣東電網保持對農村地區電網建設的投資傾斜力度,優先安排農網改造資金,持續發力支持廣東省鄉村振興的行動計劃,將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等三個維度,系統性突出電網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臺作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重要指示、破除廣東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助力廣東“四個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