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國家電網一名“新員工”上崗,完成了帶電作業任務,引發轟動。
這名“新員工”可不簡單。它叫“創享Ⅲ號”,是全球首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

這天,天津濱海新區一條為全國第十屆殘運會暨第七屆特奧會主干道路提供景觀燈照明的供電線路發生故障。帶電作業機器人自主識別導線位置,自動剝切導線絕緣層,完成線路搭火工作。
這位“新員工”絕活多多
這位“新員工”,有啥絕活?咱先從帶電作業說起。
帶電作業可以不停電修復線路故障,好處自然不必說。但與電“共舞”,危險性可想而知。
傳統人工配電網帶電作業可以說是一項勞動強度大、安全風險高、工作環境惡劣的工作。特別是夏天,穿上厚厚的絕緣服工作,就像蒸桑拿一樣熱。

而這臺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配備了多傳感器融合的定位系統,實現對導線的毫米級識別定位,采用雙臂配合,基于深度學習算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像大腦一樣主動規劃作業路徑,高效完成工作任務。
與傳統人工開展帶電作業方式相比,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作業優勢非常明顯。它杜絕了人身安全風險,而且全過程實現“一鍵操作”,有效提升了帶電作業質量和效率。

自主研發,技術全球領先
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美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先后開展了帶電作業機器人的研究。
但他們主要研究的是半自動化帶電作業機器人,以主從控制、遙控控制為主,并且缺乏對不同帶電作業場景以及不同帶電作業項目的深入調研。

日本PhaseⅡ帶電作業機器人,在機械臂作業平臺配置若干攝像機,操作人員在駕駛室內通過視頻觀察作業環境、操作機器人作業。
這一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是由“時代楷模”“改革先鋒”張黎明領銜,國網天津電力、南瑞集團等多位專業人才成立聯合研發團隊研發出來的。
他們破解了強光照射造成機器人視覺識別困難的世界難題,實現從夾取引線到自動剝線安裝線夾的全過程精準定位。同時,采用了剝切、穿刺兩種導線搭接技術,拓寬作業范圍,提高作業效率及質量。
此次問世的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可以應用于斷接引流線等多種帶電作業需求,填補了我國及世界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領域多項技術、標準及規范等行業空白。
這種“新員工”有幾個?
這么棒的“員工”快給各個供電公司分幾個~
別急,這次使用的帶電作業機器人是研究的成果,目前只有兩臺。9月,還有兩臺即將問世。
隨著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與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技術的融合應用,搶修效率將進一步提升,搶修資源調配將更加優化,為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本次殘運會保電工作中。在智能運檢管控中心,監控系統可以清晰呈現保電時段、保電標準,設備健康狀況、保電資源分配等情況,從而實現全過程全要素的動態監控。同時巡檢機器人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采集的狀態信息,能夠實時與后臺大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第一時間辨別異常,使供電保障處于全景可控狀態。
國網天津電力運用無人機巡檢、智能巡檢機器人、震蕩波檢測等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提前感知電力設備運行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輔助巡檢人員進行判斷,確保電網設備安全可靠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