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國網福建龍巖供電公司組織人員進街道、入社區,向廣大市民宣傳智能電能表的特點和功能,并秉持“公平為上、準確為先、可靠為重、服務為本”工作理念,對市民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
![]() |
可穿戴式智能巡檢系統提升了對智能電能表系統故障消缺的及時性。 |
2018年,國網組織開展在運智能電能表專項抽檢,累計拆回36.5萬只運行滿7年的智能電能表進行實驗室檢定,總體檢定合格率為99.64%,客觀驗證了在運電能表計量準確可靠。
未來,智能電能表的結構將更靈活,功能將更完善,其“觸角”還將延伸到服務分布式電源并網、電動汽車充電、提供用能解決方案等方面,成為泛在電力物聯網感知層的重要環節。
電能表是“民用四表”之一,已有超過100年歷史。從機械式電能表到電子式電能表,再到智能電能表,電能表技術越來越先進、計量越來越精準、功能越來越豐富。然而,在智能電能表推廣和應用過程中,關于電表被加速導致居民電費增加的謠言“屢辟不止”。
事實上,智能電能表屬于國家規定的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從生產、采購、安裝到使用,整個生命周期有一套嚴格的質量監控體系,以保障在日常用電與結算中計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千錘百煉”智能電能表
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安裝5.54億只智能電能表,其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供區4.74億只,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供區8000萬只,全國各地區基本實現了智能電能表全覆蓋。
其中,國網根據各地區定期提報的智能電能表采購需求,采用集中招標采購的方式向供應商購買電能表,參與投標的電能表生產企業必須具有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頒發的電能表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投標產品還要出具由國網計量中心頒發的在有效期內的全性能試驗報告。
據了解,電能表生產企業在生產一款新型電能表前或在原有電能表設計中的結構、工藝、主要元器件及軟件發生重大改變時,需要進行型式評價,取得計量器具新產品型式評價證書。也就是說,產品只有通過型式評價,頒發生產許可證,才能投入批量生產。型式評價由具備檢測資質的單位或部門依據型式評價大綱開展。
在智能電能表正式生產前,電能表生產企業需要提供小批量樣品供國網計量中心開展全性能檢測實驗。實驗共有76類112項,能夠全方位考核電能表的機械性能、電氣性能、電磁兼容性能、各類應用功能等,是電能表生產制造前的重要質檢環節。換言之,通過全性能檢測實驗后,電能表生產企業才能進行批量生產。
同時,智能電能表生產廠家采用智能化、數字化生產制造技術,最大限度實現無人化、少人化加工,產品通過自動流水線依次傳輸到不同的生產單元,實現產品的誤差調校、功能檢測等流程。
出廠和投用分別需經“三道關”
智能電能表在出廠前要經過電能表廠家自檢“三道關”,“三道關”必須全部合格,才能判定表是合格的。其中,“一檢”也叫“一校”,是指在生產階段對電能表誤差進行校準;“二檢”是指電能表老化走字后,對每一只表計依據檢定規程進行檢定;抽檢是指每一批檢測合格的電能表在出廠前還要經過電能表生產企業質檢部門的抽樣檢測。
一般居民用戶使用的智能電能表誤差不允許超過±2.0%,而在實際操作中,無論是電網企業還是電能表企業,都對智能電能表的準確性有更高要求。國網要求,單相智能電能表誤差不能超過±0.6%,而電能表企業,以科林電氣為例,則要求智能電能表誤差不能超過0.5%。
在生產過程中,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會不定期到電能表生產企業“飛檢”,事先不通知,直接對流水線或包裝末端成品庫的表進行抽檢。電能表在校表臺上實行無人工干預的全自動化檢測,每只電能表出廠前在右耳打上帶編碼的供應商卡扣式封印,具有自鎖、防撬和防偽功能,這是電能表的第一道安全“封印”。
隨后,智能電能表要經歷抽檢和全檢驗收。如在河北電科院計量中心,智能電能表到貨后被放置在傳送帶上,進入計量智能倉庫前需經過掃碼,在生產調度平臺里建立身份檔案。“我們首先要在每1萬只智能電能表中抽取200只進行抽樣檢驗,包括樣品對比、外觀、誤差一致性、環境溫度影響等27個項目,合格后才確認收貨。”河北電科院計量中心副主任陶鵬介紹。
接下來,所有智能電能表要逐只在電能表自動化檢測實驗室經過全檢驗收,也就是國家要求的強制檢定。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授權河北電科院計量中心按照JJG596-2012《電子式交流電能表檢定規程》,進行基本誤差、日計時誤差、儀表常數試驗等7項檢測。這些檢測全部合格后,智能電能表左耳和銘牌蓋板等可觸及電能表內部的部位將施加檢定封印,并噴涂二維碼,這是第二道安全“封印”。檢測過程依然是無人工干預的全自動化檢測。最后,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還要對強制檢定合格的智能電能表進行抽檢核查。
除對電能表進行抽檢外,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每年還會對電能表檢定裝置進行定期檢驗。
隨后,智能電能表通過重重考驗后被運送到電網企業,各省電力公司一般采取三級庫存管理方式儲存和保管電能表,在省計量中心和地市(縣)公司均建有專門的倉儲庫房,在供電所也配置了電能表智能周轉柜。智能電能表投入使用后,國網將制訂抽檢計劃,定期按比例開展抽樣檢定,以確定電能表現場運行質量情況;各省電力公司還會采取用電巡查的方式定期巡視現場運行表計,發現表計破損或工作異常后會及時處置。
由此可見,智能電能表從生產到投入使用,要經過生產“三道關”和飛檢、強制檢定、抽檢及外部監管“三道關”,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標準依據和檢測流程,無論是電表企業還是電網企業,都將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管下工作。
去年專項抽檢合格率達99.64%
“電壓、電流接線已經完成!”“設備已啟動,連接正常!”“現場負荷滿足要求,可以開展校驗!”在北京市豐臺區一棟居民樓里,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計量人員利用專業儀器,開展了在運智能電能表運行質量監督評價試點現場校驗工作。據悉,這是該公司創建智能電能表質量管控新模式,提升智能電能表綜合利用效率的一個場景。
在傳統模式中,運行中的智能電能表進入檢定周期后,計量人員需要到現場拆回表具,帶回計量中心實驗室進行檢測,并需要一定的檢測周期。在新模式下,計量人員到現場直接檢測,相當于把實驗室“搬”到了現場,當場就可以檢測出校驗數據,然后與首檢等數據比對分析,開展在運智能電能表質量評價。
“我們不斷深化‘互聯網+’電力營銷服務,通過構建首次檢定智能電能表大數據庫,規范數據采集分析方式,確定抽樣范圍,按比例抽取現場校驗樣本,保證量值準確可靠。”北京電力營銷部專工步志文介紹,通過制定合理的現場校驗工作計劃、完善的客戶服務標準,確保校驗方法科學、流程細致。
據統計,2018年,國網組織開展在運智能電能表專項抽檢,累計拆回36.5萬只運行滿7年的智能電能表進行實驗室檢定,總體檢定合格率為99.64%,客觀驗證了在運電能表計量準確可靠。同時,國網以全壽命周期信息化管控體系為依托,基于國家NQI項目“基于大數據的集群式智能電能表在線計量技術研究”,與中國計量院聯合研究形成“基于遠程在線監測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智能電能表狀態評價與更換技術方案”,為在運智能電能表開展在線監測、精準研判、失準更換等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通過分析智能電能表數據,客戶私自繞越表計用電情況將“無所遁形”。2018年,國家深入開展營業專項稽查、臺區線損現場稽查,反竊查違追繳電費收入達20.94億元;治理高損臺區29.81萬個,臺區同期線損率同比下降0.34%。
改變用電習慣,電費不升反降
那么,為什么還會有居民感到安裝智能電能表后,家里的電比以前用得多了?河北石家莊供電公司計量室副主任、橋西供電服務中心主任甄綱解釋說,與原來的電表相比,智能電能表的精準度和靈敏度都有所提高,這就要求大家要及時關閉不使用的電器。同時,在安裝智能電能表后,居民可根據家庭情況、用電習慣和用電量在階梯電價、合表電價和峰谷分時電價上進行選擇,為居民用電提供便利,居民用戶谷段用電量占全天用電量15%以上,便可有效降低家中的電費水平。
居住在石家莊純棉時代小區的69歲的段利民老人在5年前搬入新家后便裝上了智能電能表。“我剛用智能電能表時,也怕電費會高出不少,現在來看,完全沒必要擔心。”段利民介紹,按照峰谷分時電價,他開始習慣在早上8點前和晚上10點后的低谷時段用電,也注意隨手關閉不需要的電器。通過掌上電力APP,他可以查閱日電量、電費、停電等信息,還能實現電費一鍵交費等功能,十分便捷。
“智能交費”在方便群眾交費的同時,也提升了供電公司的服務水平。
“以前的工作是挨家挨戶抄電表或催費,服務較單一。”林兆群原是福建三明供電公司的一名抄表員,該公司推出新的服務項目后,他的身份也發生了轉變,成為一名電力片區經理。“安裝智能電能表后,后臺每天自動采集相關數據,這不僅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讓我們的工作重心轉向了更好地為用戶服務。”林兆群說。
電能表里的智慧用電新生活
“我們小區從2016年開始推行‘多表合一’,物業還在小區安置了交費終端,小孩子在旁邊玩,我就可以把水、電、燃氣費全交了,真是方便!”談起自己近兩年的交費經歷,家住上海市浦東區仁恒森蘭雅苑小區的王曉建老人覺得生活中的服務更智能了。
如今,國網搭建“多表合一”采集平臺,在保障用戶隱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數據交互,實現“多表合一”和水、電、氣費用統一出賬、一次結清。2018年,該公司低壓停電主動上報功能覆蓋26家單位175萬戶用戶,故障時長平均縮短20%以上,專、公變小時級采集覆蓋率均達98.9%以上;“多表合一”信息采集當年新增接入178萬戶,累計508萬戶。
今年年初,國網提出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的智慧服務系統,包含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層結構。其中,作為感知層的重要方面,從電器到家居,從電力到生活方式,未來用電生活的改變,一塊小小的電表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如在河北電科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大屏幕上顯示出的用電客戶能效分析,可以幫政府了解全社會各行業的發展狀況和用電狀況,甚至還可起到及時發現居民電能表故障、反竊電預警、指導客戶節能用電等作用。
按照規劃,在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深入推進下,國網將重點統一終端標準,推動跨專業數據同源采集,實現配電側、用電側采集監控深度覆蓋,提升終端智能化和邊緣計算水平。未來,智能電能表的結構將更靈活,功能將更完善,將采用模組化設計,計量芯和管理芯相對獨立,配備上下行通信模塊,各類業務應用模塊也將靈活配置,為未來所需拓展的業務需求預留充分的空間,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
此外,智能電能表的“觸角”還將延伸到服務分布式電源并網、電動汽車充電、提供用能解決方案等方面,用戶側智能設備的靈活接入將實現設備數據的感知、采集和控制,為用戶提供更科學合理的用電指導策略和更智慧的用電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