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300千瓦光伏電站年收入25.7萬元,1400畝大粒櫻桃園讓村民畝均收入8000元。電力部門的大力投入,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福利。”近日,在孟津縣常袋鎮馬嶺村,看到有記者跟隨供電服務人員采訪,該村黨支部書記馬其祥熱情地迎了上來,給他們點贊。
脫貧攻堅,電力先行——國網洛陽供電公司充分發揮電力行業優勢,扎實推進電網扶貧、電網脫貧工作,通過電網改造,為貧困村產業發展提供充足電力保障,打造具有電力特色的精準扶貧模式。孟津縣馬嶺村,在脫貧攻堅、產業致富上取得的成績,就離不開當地電力部門的支持。

一村一策,電網改造助力脫貧攻堅
馬嶺村地處常袋鎮西部溝壑地區,既是該鎮的中心村,也是出了名的貧困村。村里的電網改造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原有供電線路線徑小、配變容量低,一到用電高峰期,村民的生產、生活用電有時就會得不到保障。
孟津縣供電公司結合馬嶺村實際情況,以“滿足當前需求,兼顧長遠發展”理念,在用電負荷集中及低壓長距離供電區域,采取“密布點、短半徑”方式,優化配電臺區布局和供電范圍。
改造后的馬嶺村,配變總容量增加至1815千伏安,戶均配變容量提升至2.75千伏安,低壓供電半徑縮短至453米,低壓線損率降低至3.8%,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質量大幅提升。
昔日貧困戶張占營如今已脫貧。前幾年,他打工、種核桃,不但錢沒掙到,本兒還折了進去。電網升級改造后,他一口氣買了3000只土雞搞養殖。“打料、控溫、照明,沒電啥都干不成。”張占營說,歸功于穩定的電壓,他今年掙到了錢,正準備再上一套智能化設備,擴大養殖規模。
“現在,村里的櫻桃成了特色農產品,不愁銷路,坐在家門口等收購商上門就行了。”該村種植戶張軒說。

跟蹤服務,當好特色農業發展“電保姆”
隨著電網升級改造,馬嶺村除了發展櫻桃種植產業,還搞起了鄉村旅游。灌溉“油改電”的完成,讓村民們告別了靠天吃飯,但櫻桃產業在發展,僅灌溉這一項,就對供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為保障村里的1400多畝櫻桃灌溉及養殖場的用電,孟津縣供電公司在2017年電網改造的基礎上,又完成14基電桿的組立和600米導線的施放工作。
為服務馬嶺村的特色農業發展,基層供電所還積極推行“一對一”“點對點”式跟蹤服務機制。公司黨員服務隊定期組織排查內部供電設備安全隱患,開展故障維修、節能指導、維護培訓等服務,在灌溉、照明等電氣設備的使用上,給村民提供指導和幫助,不斷通過電網建設和供電優質服務,助推馬嶺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多策并舉,提前完成電網脫貧目標
電網改造給馬嶺村帶來的變化,只是孟津縣整體電網改造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孟津縣供電公司積極爭取電網建設資金,以電網建設助推脫貧攻堅,先后完成了農配網工程、村村通動力電專項,截至今年7月,全縣60個貧困村通動力電率、戶戶通電率都已達到100%,貧困村戶均配變容量由原來的0.86千伏安增加到2.2千伏安,提前完成了電網脫貧目標。
同時,孟津縣供電公司認真落實《河南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關于統籌推進非貧困縣和非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的若干意見》,堅持“分類統籌、整村推進、銷號管理”電網改造思路,加快普通行政村改造,目前已完成20個電網薄弱行政村電網改造。
依托電網建設和供電服務“牽線搭橋”,孟津縣特色農業、文化旅游融合快速發展,“農產品”變身“旅游產品”,全縣規模500畝以上休閑農業園區已發展到55家,培育省級產業集群1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00余家,注冊家庭農場76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家。特色農業的發展,已吸引到3000多名在外打工的農民回鄉創業,進一步帶動了貧困村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