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2日電(記者杜剛、張嘯誠)烏魯木齊一座居民樓內,63歲的岳炯翻著相冊,她的指尖和目光停留在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上,40多年前的記憶在她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
岳炯手中的照片,定格了新疆第一屆,也是唯一一屆“三八女子帶電班”成立之時。照片中5人站成一排,頭戴安全帽身著絕緣服,等待另一人發出指令:帶電檢修烏魯木齊市三宮變電站周邊線路。

8月26日,岳炯在家中翻看“三八女子帶電班”成員的老照片。新華社記者王菲攝
1977年,烏魯木齊電業局(現烏魯木齊供電公司)響應國家“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號召,成立了“三八女子帶電班”,包括岳炯在內的10名剛參加工作的女青年入選。夏日戈壁灘上,她們身穿絕緣服,用腳扣和安全繩攀登24米高的水泥桿清掃瓷瓶;冬天在低于零下30攝氏度的環境下,她們蹚著沒過膝蓋的積雪檢查線路……
即便從當下看,女性帶電檢修也是一份充滿危險的工作,因為相較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強電場影響,較弱的體力讓她們更易觸電,且帶電搶修的突發性讓女性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幾年后烏魯木齊“三八女子帶電班”解散,岳炯和姐妹們被分到不同的崗位,從此少有機會碰面。
那段爬8層樓高電線桿的工作經歷讓岳炯和老“戰友”們彼此更加想念。于是經歷多番周折,她打通照片上另外5名伙伴的電話。岳炯在電話中提議,姐妹們一塊度過了工作最難的歲月,現在回到以前工作過的地方走走看看。懷著共同的期待,其他姐妹分別從海南、新疆精河縣等地趕到了烏魯木齊市三宮變電站。

8月27日,岳炯(左三)和當年的“三八女子帶電班”成員在烏魯木齊市三宮變電站內參觀進行巡檢的機器人。新華社記者王菲攝
“我們模仿一下當年的工作場景吧!”這個提議得到眾人響應。
別風云組織大伙站成一排宣讀工作票:“今天是1978年7月25日,今天的工作是進行11萬伏三昌線一號耐張桿帶電檢修工作。現在,我分配一下大家的工作任務,岳炯、金花、阿娃汗你們負責桿上工作;葵花、熱孜萬你們負責地勤。我是今天的工作是監護人,請大家一定注意安全。”
“40年后,我們又活了一回。”別風云和幾名老朋友眼含熱淚說,不知道未來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了。
“夏天那么熱,我們都舍不得喝水壺里的水,省著用來擦電線桿上的瓷瓶。”回憶起當年工作時的情景,岳炯和姐妹們分外動情。三宮變電站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電力設施采用了先進的防污材料,不需通過人力過多清潔,巡檢線路有無人機和智能機器人。因為這些設備的運用,電力巡檢減輕了人工負擔。例如,在烏魯木齊供電公司,16人的輸電帶電巡檢團隊,負責的線路長度為2850公里,相較2001年增加了約1倍,而當時需要的輸電帶電巡檢團隊人員高達50人左右。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78年拍攝的“三八女子帶電班”成員(資料圖片);下圖為2019年8月27日拍攝的原“三八女子帶電班”成員。新華社記者王菲攝
“科技真是發展了。”岳炯和老朋友們感到驚訝。
三宮變電站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沒有當年電力工人的奉獻,就不會有今天的電力發展。
不只如此,70年來,新疆曾經缺電短網,如今已建成了環天山南北的750千伏電網,惠及各族百姓。同時,正在試運行的新疆準東至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成為目前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助推新疆建成我國綜合能源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