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格達9月22日電(記者張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戰爭結束了,但人們的生活還沒有回到正軌。
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以來,電荒一直是伊拉克人面臨的難題。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平均每戶伊拉克家庭每天僅能從政府公共電網中獲得8小時供電。在有著900多萬人口的巴格達,曾經夏季有一半的時間在停電。
如今,這一狀況得到了顯著緩解:中國企業在底格里斯河畔建起了一座發電廠,直接保證了首都圈的電力,供電范圍覆蓋伊拉克全國近三分之一人口。
中國企業參與戰后重建
連年戰亂影響,伊拉克的電力設施首當其沖。

這是8月29日在伊拉克瓦西特省拍攝的電力傳輸設備。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早在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電力基礎設施就遭嚴重破壞,隨后多年經濟制裁令政府缺少電力投資、無力重建電網。
2003年3月,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進一步摧毀了伊拉克的電力系統。當年最低谷時,伊拉克的發電量較1991年折損一半,全國發電量僅約4000兆瓦。
停電讓伊拉克家庭深受其苦。要知道,這里夏天的氣溫動輒達到50攝氏度。
2009年,因戰爭擱置多年的伊拉克華事德電廠項目合同開始正式執行,這是中國企業在戰后伊拉克啟動的第一批重建項目之一,中國上海電氣集團是項目總承包方。

這是8月28日在伊拉克瓦西特省拍攝的華事德電廠。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項目建設全部采用中國設備和中國標準。”上海電氣集團伊拉克華事德項目部項目經理賀莊說,電廠的鍋爐、汽輪機、發電機、凝汽器等核心設備全部由上海電氣集團設計、制造,其他設備也基本從中國采購。
從硝煙未散時勘測、規劃到現場施工,參與項目的中國企業克服了資源短缺、恐襲威脅、資金不到位等困難。在2013年下半年的施工高峰期,堅守現場的中國員工達到4200人。
最高撐起首都七成電力供應
2014年,電廠6臺機組投運發電。在這座伊拉克裝機容量第一大熱電廠的支持下,巴格達的供電得到顯著改善。

這是8月28日在伊拉克瓦西特省拍攝的華事德電廠和旁邊的底格里斯河。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最高峰時巴格達70%的電力供應來自華事德電廠。”賀莊說,“現在華事德電廠的發電量占伊拉克全國的18%至20%。”
當地人的感受更為直觀。電廠投產后,巴格達每天的停電時間逐步下降至2到4個小時。如果未來能有效解決供電線路問題,當地民眾或許再不受停電困擾。
賀莊介紹,考慮到伊拉克嚴重依賴從伊朗進口天然氣為電網發電、原料供應不穩定,華事德電廠的意義還在于改善了伊拉克能源結構、電網穩定乃至國家電力安全。
“我們這個電廠原油、重油、天然氣都能燒,什么‘糧食’都能吃。”他說,作為近年來伊拉克唯一成功新建的大型熱電廠,華事德電廠在運行過程中對電網可以起到穩定作用。

8月28日,在伊拉克瓦西特省,上海電氣集團伊拉克華事德項目部項目經理賀莊(前排右一)在華事德電廠工作。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截至目前,華事德電廠累計為伊拉克發電超過800億度,連續幾年夏天幫助伊拉克電網扛過了用電高峰的挑戰。為此,伊拉克電力部曾特別授予上海電氣集團杰出項目獎。
“最難的時候我們沒走”
9月19日至23日,伊拉克新任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首次訪華,其間專程到訪上海電氣。

9月21日,伊拉克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前排右四)訪問上海電氣集團。圖片由上海電氣集團提供
過去幾年,伊拉克時任總理馬利基、阿巴迪和所有在任的電力部長也都到過華事德電廠,為中國企業的建設成績、電廠和設備的穩定運行點贊。
“為什么伊拉克高層對我們這個項目帶有感情?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沒走,咬牙頂了下來。”賀莊說。
2014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席卷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區,最危險時距離首都巴格達不足40公里,不少外國企業紛紛撤離當地。面對極大危險,華事德電廠的中方員工堅守崗位,確保電廠正常發電。

8月28日,在伊拉克瓦西特省,中方工作人員在華事德電廠工作。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中國企業體現了什么叫患難見真情!” 華事德電廠總工程師阿里·艾哈默德對上海電氣及其合作伙伴遇到困難堅決履行承諾表示感激,也對2003年后一批中國企業克服危險參與伊拉克電力重建表示贊賞。
據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統計,中國企業近年來積極參與伊拉克戰后電力重建,中方承建的電廠承擔起伊全國一半的電力供應。這些堅守伊拉克的中國企業正在為伊千家萬戶帶來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