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對群眾的莊嚴承諾,所獲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脫貧攻堅喜人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基層能源電力人的堅守與努力,他們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貧困戶的“幸福指數”,助力貧困戶真脫貧、脫真貧,用責任與擔當照亮致富路。
今日起,本報聯合中國電力報刊協會開設“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專欄。多路記者將深入貧困地區和基層一線,把觸角深入到行業的最小細胞———基層企業、基層員工,為讀者講好能源電力與脫貧攻堅的精彩故事。敬請關注。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伴隨著電視播放的《歌唱祖國》,12名塔吉克族小朋友在溫暖的多媒體教室,第一次手握鼠標,在電腦上學習使用畫圖工具,畫出自己眼中五彩斑斕的世界。
這一幕發生在帕米爾高原腹地、昆侖山脈深處的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中心小學。2019年12月24日,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建設的瓦洽—馬爾洋35千伏輸變電工程和馬爾洋鄉配網建設工程正式送電,馬爾洋鄉迭村和努什墩村接通大網電,173戶、770余名邊境農牧民從“打開電視,燈泡就滅”“和太陽一同作息”的缺電時代,迎來了真正的電氣化時代。
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上了入學以來第一堂電腦課,打開了連接新世界的大門。更多與電有關的生活變化悄然發生,更多因電而生的美好希望,正在祖國的西疆極地上,演繹著追逐光明與溫暖的動人故事。
電靚“彩云溝”“生活質量提高,發展更有保障”
“馬爾洋”在塔吉克語中的意思是“彩云溝”,這里群山連綿,葉爾羌河穿流而過,夏季草盛花繁,一派生機。不過到了冬天,“彩云溝”就失去了色彩。
受制于帕米爾高原的自然條件,馬爾洋鄉一直依靠小水電和光伏板勉強供電。“這里冬季時間長,小水電到枯水期無法使用,冬季有效日照時長也只有2個小時,光伏板基本用不上。”馬爾洋鄉鄉長阿布都熱合曼·加瓦熱告訴記者,一到夜晚,馬爾洋鄉就陷入沒電沒網沒信號的沉寂中,村民們早就期盼著接通大網電。
聽說大網電建設工程就要完工,馬爾洋鄉衛生院副院長胡西買買提·艾熱買買提早就開始準備起來。
在鄉衛生院二層的功能科,塵封多年的B超機再次接通電源,被擦得光亮如新。原來,接通大網電之前,因為電壓不穩定,這臺嶄新的B超機一上崗就被燒壞,運到喀什修好后再也沒有使用過,這次終于“重獲新生”。
“以前我們看病靠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現在通了大網電,我們的血常規檢驗儀、低溫冷藏箱等設備終于可以拿出來用了。我們還新添置了X光機、中醫理療儀,新設了好幾個科室。以后村民們不僅能在這里刷醫保卡就醫,遇到疑難病癥還能實現遠程會診。”說起衛生院“有電”的未來,胡西買買提·艾熱買買提滔滔不絕。
村民提力·瓦力同樣沉浸在大網電帶來的幸福中。
像其他村民一樣,提力·瓦力打開自家的冰箱,儲滿了新鮮的羊肉和蔬菜,再也不用擔心電壓不穩和頻繁停電了。不僅實現了食物儲存自由,還實現了電器使用自由。“我家早就有了電視、洗衣機、抽油煙機,但這些電器不能同時使用,開一個就要關一個,這還是在夏天光伏板發電時間長的時候。到了冬天,家里的電只夠照明。現在,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提力·瓦力一邊看電視一邊說。
在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時,提力·瓦力也在琢磨著增收的門路。他經營著全鄉唯一一家磨面房,一直使用柴油發電機,每次需要去130公里外的縣城買回柴油。大網電接入后,他打算更換更先進的磨面機,提高磨面的效率和質量,將這間磨面房經營得更大更好。
“電是我們這里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有了大網電,馬爾洋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全鄉發展更有保障了。我們計劃先引進一個小型的牦牛肉深加工企業,加大對村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在全鄉新建45家牧家樂,走產業致富的道路。”阿布都熱合曼·加瓦熱介紹。
送電到“天邊”“機械沒有精神,人有!”
回憶起第一次到馬爾洋鄉時的感受,馬爾洋鄉迭村第一書記薛傳軍感嘆:“當時真是覺得走到了天邊。”他萬萬沒想到,他眼中“天邊”那么遠的小山村竟然還能通上大網電。
記者從塔縣縣城驅車前往馬爾洋鄉,130公里的路程用了4個多小時,全程山路崎嶇,需要翻越海拔4500米的唐勒達坂。下雪時,走這樣的山路只能靠步行。
2019年8月12日,馬爾洋工程91號至110號鐵塔進入基礎澆筑階段,16名現場施工人員23時返回駐地途中,突遇強降雨,引發泥石流,只能棄車沿泥石流相反方向徒步3個小時回到9公里外的馬爾洋鄉;2019年10月23日,大雪封 路,87號到95號鐵塔處的12名施工人員23時完成當天工作后,手拉手步行3小時回到12公里外的駐地……
喀什供電公司建設部副主任胡爭余告訴記者,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帶施工,突遇惡劣天氣是家常便飯。
“工程施工區均在山區,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區的60%,晝夜溫差超過20攝氏度,工人塔上作業超過40分鐘就必須下塔休息,平時一天能完成的工作在這里需要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很多地方沒有路,我們需要先修建施工便道,冒著很大的風險將物資運送到指定位置;一些施工點所在位置坡度接近70度,大型機械無法到達,需要施工人員用人力一錘一錘鑿出作業平臺。”胡爭余介紹。
“機械沒有精神,人有!”胡爭余說。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施工環境下,新疆電力經過嚴密的現場勘查、分析,嚴格加強過程管控,配備充足的現場醫療和后勤保障力量,僅用了4個半月,就按照戶均 容量4千瓦的“煤改電”電網工程建設標準,完成了計劃需要13個月完成的馬爾洋鄉送電工程,新建35千伏線路86.8千米、新建10千伏及以下農配網線路33.25千米、新增35千伏變電站2座、新增配電變壓器14臺。
安全可靠供電不僅需要堅強的網架,還需要科學及時的運維。國網塔縣供電公司副經理呂濤介紹,針對馬爾洋鄉遠距離輸電的特點,他們將抽調精兵強將輪班駐扎在馬爾洋鄉,并在當地招募、培訓勞務派遣工,加強線路特殊天氣的巡檢和狀態檢修,保證馬爾洋鄉的農牧民用好電。
據了解,更多像馬爾洋鄉一樣的“光伏村”地區也將迎來大網電。2019~2020年,新疆電力共投入專項資金超過5.5億元,解決喀什地區4個鄉10個村1100余戶農牧民可靠用電問題。截至目前,3個村已完成送電,其余工程將在2020年6月底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