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設備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工廠,如何在最優的能耗水平下做到最高的產出,是企業面臨的新問題。5月19日,在“世界計量日”的前一天,市市場管理監督局、荷塘區產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以及16家園區企業代表,共同走進國網株洲供電公司,了解電能計量及管理的最佳模式。
80%的專供電企業生產負荷安排不經濟
通過大數據分析,國網株洲供電公司發現,株洲地區現有的7000余戶專變企業,在電力設備用能管理中主要存在4類問題:80%的企業在尖、峰、平、谷四個時段生產負荷安排不經濟,有30%的企業對電費優惠政策不了解,有60%的企業無功補償裝置運行不穩定,有40%的企業基本電費的收取方式與實際產能情況不相符。
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企業支付了更高的電費。國網株洲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事實上,這些企業中的80%在用能方面都有著優化空間。
“升級高端精密制造,公司正在對越來越多的生產領域和生產環節進行智能改造。”株硬集團裝備物資部設備及能源管理主辦尹虹介紹。智能制造設備的啟用,減少了對人的依賴,但耗電量在大幅增加,同時也對用能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在尋找,怎么在降低能耗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升產能。”
事實上,像株硬集團這樣設有專門用能管理部門的企業,主要是一些大型企業,更多的企業僅有電工或處于無人管理狀態,對實際用能分布情況并不清楚。
當天,該公司為16家企業出具了企業用能分析報告,比如,針對株洲茂翔硬質合金有限公司的用能分析發現,這家企業在用電尖峰時段(電價最貴)的電能使用水平,已經做到全省行業內最優,但在高峰時段的用能占比,比行業最優的水平高了12.92%,在低谷時段用能占比,比行業最優水平低了10.6%,建議合理調配生產用電時間。
調整方案,一企業用電均價從3元/千瓦時降至不到1元/千瓦時
去年開始,國網株洲供電公司籌備并開發了用能分析平臺,可實現每15分鐘采集更新用電數據。同時,平臺對全省所有專變企業用電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后,能夠分行業、分領域給出用能最優水平,并為單個企業提出用能優化建議和方案,幫助企業制定最佳用電計劃,有效降低用電成本。
在平臺去年的試運行中,已有部分企業嘗到了甜頭。
對我市一家焊接企業進行連續3個月的用能分析后,國網株洲供電公司建議企業重新選擇基本電費計收方式。這家企業將原來按合同最大需量付費改為按實際最大需量付費。隨后2個月的用電數據,對比之前的3個月,企業用電均價從原來3元/千瓦時左右下降至不到1元/千瓦時。
在市內一家藥企的用能分析中,該企業峰段電量占比高達43.31%,超出行業最低占比6.31個百分點,且大多數月份的最大需量都小于計費容量的2/3。考慮到峰段電價較谷段電價高出0.35元/千瓦時,國網株洲供電公司建議企業將耗電量大的生產任務安排在低谷時段,同時選擇按最大需量方式計價。在隨后的2個月中,這家企業的總電費分別下降了6768.85元、4357.07元。
電力大數據量大、分布廣、類型多,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可為用電企業在設備運維監測、降低損耗和成本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幫助。
據悉,目前國網株洲供電公司正在為企業提供互聯網技術(線上運維)+電力代維(線下運維)的智能運維業務,能夠為企業提供線上監測、數據統計分析和線下設備運維、數據預警、用能分析和需求響應等服務,提供智能用電分析報告,助力企業科學經濟高效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