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售電網獲悉,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市長安偉在2020年5月14日在三門峽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稱,2020年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繼續開展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建設,持續擴大電力直接交易規模,進一步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詳情如下:
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5月14日在三門峽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市長安偉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見。
一、2019年和今年一季度工作回顧
2019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推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提升發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2019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方陣,生產總值完成1443.8億元,同比增長7.5%,居全省第4位;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1.4億元,增長9.3%,高于全省2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2%,高于全省2.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8%,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三個同步、三個高于”,邁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步伐。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在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積極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同比下降5.7%,降幅低于全省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6位;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4.6%,降幅低于全省2.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4位,保持了全省第一方陣的良好態勢;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較前兩個月分別收窄3.7個、8.7個和4.6個百分點,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活力穩步提升,為實現上半年“由負轉正”奠定了堅實基礎。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創新發展實現新突破。堅持把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作為創新發展的重點,圍繞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積極引入寶武鋁業、星能科技、中科芯時代、猛獅科技、易事特等高新技術企業,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制造為核心,以汽車芯片、汽車板、新能源電池、新能源充電樁為配套支撐的高端制造產業集群,產業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速達純電動汽車實現量產上市,訂單突破1萬輛,順利通過歐盟認證,首批200輛汽車出口德國,國內外市場開拓邁出堅實步伐。總投資35億元的星能科技植物電池項目全面開工,總投資25億元的猛獅科技高端鋰電池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易事特“5G+科創園”項目、總投資5億元的中科芯時代集成電路與新材料應用產業示范園項目簽約落地,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34家,均實現歷史最快增長;三門峽崤云公司等3家企業被新認定為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實現零的突破,各類創新平臺達386個,創新能力更強,技術支撐更加有力。
——特色發展取得新成效。充分發揮我市獨特的生態優勢,敏銳把握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升級形成的消費熱點,大力發展攝影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特色農業,培育特色發展新優勢。成功爭取13至17連續五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中國攝影家培訓中心落戶三門峽,中國攝影藝術館即將開工建設,打造攝影藝術文化高地邁出堅實步伐。第25屆黃河文化旅游節暨第7屆特博會、三門峽黃河國際馬拉松、天鵝女子馬拉松等亮點活動成功舉辦,天鵝湖濕地旅游度假區順利通過省級評審、上報國家,“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城市名片更加閃耀。特色農業發展連創佳績,陜州區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靈寶市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盧氏縣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二仙坡果業榮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實現全市零的突破。
——提升發展邁出新步伐。圍繞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持續推動產業升級、服務群眾、城市管理水平實現新提升。產業升級取得新成效,國投金城冶金實現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產值突破80億元,開創業界先河;寶武鋁業鋁精深加工項目加快推進,預計年底前建成投產,帶動全市鋁工業實現質的提升;朝輝銅業、華鑫銅箔等銅精深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實現新突破,“中國銅箔谷”雛形初顯。全省唯一的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落戶我市,開創了資源綜合利用高效化、集約化新模式。為民服務更加高效快捷,“線上三門峽”APP正式上線運行,成為全省注冊用戶最多的地市公共服務APP,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成果逐步向民生領域拓展。城市建管水平持續提升,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圓滿成功,省級衛生城市通過復審,城市人居環境和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國道310南移、國道209改線、隴海鐵路取直工程有序推進,城市瓶頸制約即將徹底破除,邁入舒筋壯骨的新時期。職教園區和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加快推進,河南能源工業技師學院成功升格大專,形成了“一本四專”高等職教新體系,全年新招生12079人,創歷史新高。
——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取得階段性重要勝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上下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行動號令,堅持把疫情防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嚴密防控疫情,全力救治患者,加強應急保供,維護社會穩定,總體上實現了“四個率先”“兩個最低”,即2月21日率先成為全省確診病例首個清零的省轄市,2月27日率先在全省實現確診、疑似病例“雙清零”,3月上旬率先在全省實現全面復工復產,4月16日率先在全省出臺疫情常態化防控機制的實施意見;全市百萬人口確診率、確診人口感染率均為全省最低,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省委王國生書記高度評價“三門峽疫情防控工作見事早、行動快、有力度、有章法、有實效,尤其是運用大數據推進疫情防控,真正用到了點子上、用到了關鍵處”。在做好本地疫情防控的同時,我們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抽調32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傾情傾力向武漢和南陽、信陽捐贈防疫物資,展現了“大愛無疆、同心抗疫”的崤函風骨,書寫了“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抗疫贊歌!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逆向而行、嚴防死守、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廣大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和醫護工作者,向全力支持、積極推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去年以來的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千方百計抓運行、穩增長。始終把穩增長作為穩全局的重中之重,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抓運行。建立“電量日監測、價格周報告、運行月分析”監測機制,及時對保底線、防風險、穩運行等重大事項作出決策調度,著力強化煤電油氣運等要素保障,穩妥處置義馬氣化廠“7·19”爆炸事故,穩住了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強服務。堅持重點企業聯席會議制度,“一企一策”幫助解決困難問題,盤活停產半停產企業34家。認真落實降低企業成本30條措施,累計減稅降費19.3億元,清理拖欠企業賬款4.7億元,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扎實推進“百千萬”融資服務行動,335家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累計獲得17.1億元專項信貸扶持;市金融服務中心正式運營,對接發放資金16.8億元,“金融超市”初具規模。擴投資。深入落實市縣領導分包、半年觀摩、年度考核等項目推進制度,219個省市重點項目均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東能科技赤泥綜合利用等82個項目建成投產。大力鼓勵支持民間投資,全年增長15.4%,占全部投資比重的78.3%,創歷史最高水平。
(二)緊盯目標抓攻堅、補短板。堅持把打好三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任務,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守好發展底線。扎實開展精準脫貧。持續打好“五大硬仗”、開展“七大行動”、實施“四大工程”,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百千萬”工程帶動作用,提高產業扶貧質量,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完成2.6萬人脫貧、203個貧困村退出任務,貧困發生率降至0.63%,盧氏縣順利脫貧摘帽,金融扶貧“盧氏模式”入選聯合國全球減貧最佳案例。強力推進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工程,精準抓好“六控”落實,扎實開展“四水同治”和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深入推進“三散”治理,加大“雙替代”力度,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37天,排名全省第2位,PM10年累計平均濃度完成省定目標,圓滿完成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任務,大氣、水環境質量綜合排名均居全省前三位,獲得省級生態補償金獎勵2500萬元。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持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底線工程,逐個摸清底數,逐項制訂方案,逐步加以化解,全市綜合債務率和債務規模穩定在全省中低水平。積極構建金融風險聯防機制,深入開展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排查和陳案處置,守住了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三)堅定不移調結構、促轉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扎實推進“去降補”。關停煤電機組1.2萬千瓦,化解煤炭過剩產能322萬噸,房地產去庫存周期保持在8個月,新增電力直接交易用戶75戶,累計降低用電成本4913萬元。推動工業加快轉型。實施3000萬元以上重大工業轉型升級項目121個,完成投資141.7億元,駿通公司半掛車智能制造生產線等91個項目建成投產。大力實施“三大改造”,全年實施改造項目192個,培育綠色工廠14家,評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14家,開曼鋁業、仰韶酒廠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示范工廠,速達汽車、華鑫銅箔創建省級智能工廠。推動服務業提檔升級。實施省重點現代服務業項目41個,累計完成投資64.7億元,新引進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等重大物流項目4個,入選省級物流樞紐城市目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5017.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32.9億元,分別增長16.2%、16.4%。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糧食總產6.9億公斤,為歷史第二高產年;靈寶蘋果、陜州紅梨等6類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12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成功創建“千萬工程”省級示范村54個,完成10萬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130個行政村達到“四美鄉村”標準,農村面貌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