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電網建設的那些人、那些事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劉泊靜 吳慶齡 通訊員 吳子偉 劉齊
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繞過喜馬拉雅,從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峽谷地帶魚貫而入,喚醒了地球第三極。世界屋脊的夏季到來了。
這是屬于高原建設者的季節。當冰封了一個冬天的凍土層開始松動,高原之上已是一片電網建設的火熱浪潮。綿延2萬余公里,跨越藏地65個縣、4860個村落,占全國“三區三州”電網工程總量近1/3的西藏“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任務于6月28日全面完成。
當夜幕籠罩世界屋脊,燈火成河,希望如炬。高原上傲立的網架、山川中流動的線路,在巍峨雪嶺間雕刻出俊逸的文字,將電網建設的故事刻印在這片厚土高天。
江河讓路 高山低頭
“60公里線路跨江12次,為157基鐵塔修建物資運輸索道98條,索道總長度是電力線路長度的兩倍有余。”細數著工程數據,國網林芝供電公司通麥110千伏線路負責人宋曉冬告訴記者,他眼中的林芝與萬千游客所向往的藏地江南截然不同,“對電網人來說,這里是千重險、萬道關。”
林芝地處世界陸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帶,最高處是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最低處是平均深度超過5000米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這里是全國第三大林區,集中著西藏80%的森林資源,毒蟲猛獸深藏其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建設電網,險象環生。
“進入夏季陰雨不斷,整個6月只見過三個晴天。物資運輸的必經之路通麥天險路段處在亞洲第二大泥石流群,在半個月中就發生了9次塌方。”通麥110千伏線路項目經理張李濱告訴記者。
這是一個任何求生常識都可能派上用場的地方。一次趕往山頂97號塔位的路上,張李濱剛爬上一塊巨石,一只黑熊咆哮著出現在面前。“腦子里猛地冒出同事們曾說過的一句話,在山上遇到熊一定要向山下跑。我轉過身朝山下一路瘋跑,停下來時手臂上已全是樹葉劃傷的血痕。”
猛獸偶爾出沒,毒蟲更是無處不在。每個施工人員的身上都有螞蟥咬傷后留下的血點。“螞蟥可以鉆穿衣服,我們夏天里也要穿著棉衣上山,還要隨身帶著鹽巴,一旦被咬傷就涂在傷口上。”張李濱說。
從濕熱的林芝原始森林向北進入橫斷山脈,昌都妥壩鄉仍是一片寒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的環境考驗著電網建設者的耐力。“60%的塔位都處在凍土層,4月中旬才開始解凍。工人們背著氧氣瓶工作,幾乎每天都有人感冒。為了保障生病人員最快得到治療并保障工程進度,我們三組施工隊伍輪換。第一組24人中因病撤回了10人,第二組20人中又撤回了8人。大家在縣城中經過短暫的治療后又迅速重回現場。”國網昌都供電公司電網建設項目負責人加永澤仁說。
面對難與險,電網人從未退縮。
“妥壩鄉大部分塔位都在無路可走的山腰上,可我們相信只要有人就有路。”加永澤仁說,“為了17公里線路我們修建了20多公里的山路。山路修不上去的地方,兄弟們就拽著繩索肩抬背馱把絞磨機抬上山,再用它運輸電桿。”
“這是硬任務,再難也不可能回頭,不可能低頭。”宋曉冬說:“就為了通麥97號塔,我們用了28天的時間修建了2.2公里的索道,運輸了12噸塔材、45方混凝土,僅是物資運輸就用了11天,硬是啃下了這塊最硬的骨頭。”
向天而橫的雪山間,傲然挺立的鐵塔,冷峻如刀的線條,見證著西藏電網人讓江河讓路、讓高山低頭的鐵血精神。
電網人面前 沒有“不可能”
涵蓋中國冰凍期、雨期最長,施工期最短的地帶,工程量占全國“三區三州”電網建設工程的1/3,確保西藏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建設與全國同步收官,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通麥110千伏線路,實際建設工期不到3個月,其中修建索道的時間就長達1個月,進入夏日,原始森林陰雨連綿,塌方、泥石流、雪崩頻頻打斷工程建設節奏。當接到任務時,宋曉冬的第一反應是“怎么可能完成呢?”
更雪上加霜的是,工程正在調兵遣將時突遇新冠疫情,施工人員、物資遲遲不能進藏。“有沒有想過將工程期限向后推一推呢?”當記者問出這個問題時,宋曉冬斬釘截鐵地說:“按時完成任務絕不講條件,對藏區的承諾不能拖延。”
在取得政府疫情防控部門許可后,項目部通過專機、專車把600多名施工人員集結至隔離點,并在隔離結束后送達工程現場。加人、加力、加班,最大限度同時開展多個塔位工作。宋曉冬介紹,“我們實現了2/3的索道同時架設,常規情況下4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我們只用了1個月。”
在林芝的邊境縣察隅縣,古拉鄉中低壓配電網工程所經地區每年大雪封山長達7個月。“到了5月還在下雪,可工程不能再等了。”察隅工程項目部副經理連慶輝說,“為了盡早進入施工現場,我們購置了大量的工業鹽和除雪工具,一路撒鹽鏟雪,就這樣翻越了海拔近5000米的折拉山,進入到了施工點。”
在昌都卡若區,配網工程的修路時間就占總工期的4成。“為了最大可能爭取施工期,我們一直在跟大自然搶時間。”加永澤仁說,“去年冬天零下20多度的天氣里,取暖用的煤炭運不上山,施工隊伍本可以暫時停工下山修整。兄弟們硬是咬緊牙關熬了下來,讓工程多出了半個月的施工時間。”
雪山之巔,亂石崩云,峽谷深切,驚濤拍岸。挑戰生命極限的藏區,困不住創造奇跡的電網人。
高原圓夢 圓夢高原
一千多年前,茶馬古道揭開西藏的神秘面紗,為藏地送去繁榮。65年前,川藏公路打通藏區的經濟大動脈,為西藏人民帶來歷史性跨越。“今天,是電力的到來再次點燃藏地的希望。”林芝古拉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陸巧巧說,“農牧民無電、缺電的記憶將漸漸遠去,高原的夢圓了。”
“青藏高原,多少人心中有關于它的夢想。”來自福建電力的援藏干部連慶輝說。援藏、建藏,一批又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電網建設者,用汗與淚,圓夢在青藏高原。
“2011年和2017年我就申請過援藏,都因為崗位工作原因沒有批準。當2018年第三次申請援藏時,又遇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連慶輝說,“可我一直有一個高原夢。這里的人們對現代化生活有著最質樸、最強烈的渴望,讓我對高原工作充滿熱情,這是一份值得揮汗灑淚的事業。”
在林芝工作多年的宋曉冬家在陜西。“記得一次到山上的施工塔位處理緊急情況,下山時已是凌晨。一邊是深不見底的峽谷,腳下越來越濕滑,手機的電又用光了,一步踏錯就是不可想象的后果。我就在原地一直等到天亮,慶幸的是沒遇到野獸。”宋曉冬說,“那天之后,家里人勸我換一個工作,我也認真問過自己要不要堅持下去。我想,西藏的電網總要有人建設,當初來到這里就是懷著一腔熱血,沒有什么夢想是可以輕輕松松實現的。”
加永澤仁是在昌都土生土長的康巴漢子。同時負責著昌都2個縣21個鄉的電網建設,加永澤仁穿梭于一個個工程現場間。“今年4月的一次泥石流中,我們的車子來不及剎車直接沖進了泥流,被泥流裹挾著滑向咆哮的怒江。眼看著就要到江邊時,泥流停住了,這才撿回了一條命。”他說:“恨不得每個工程的每個環節都反復確定。高原的電網建設尤為艱苦,但工程質量不能打折扣,要為高原留下高質量工程。”
“項目部里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電網人,大家說著不同的方言,有的人很快適應了高原生活,有的人到現在還跟高反抗爭著。但對這番事業,大家都有著同樣的自豪感。”加永澤仁說。
邦達草原上,雄鷹搏擊長空,亦如在高原上翱翔的世界屋脊點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