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記者在見到汪晗時,他卻信心滿滿地說道:有襄陽供電公司為我們安裝的“智慧大腦”,一定能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汪晗說的“智慧大腦”,指的是襄陽供電公司在這里試點建設的全省電網系統中第一家智慧工地平臺。
如今經過一個月的穩定試運行,于7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
讓“智慧”滲透工地
智慧平臺主要運用“云、大、物、移、智”等信息化技術,建立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施工項目信息化生態圈,實現工程施工可視化智能管理。
汪晗是樊城牛首220kV變電站工程施工項目部經理。烈日炙烤下,汪晗和工程技術人員周揚帶記者參觀他們的“大腦”。在監控中心的大屏上,顯示出當天的一組組數據:工程人員:197人,今日進場人員:26人……“這么少的人,會不會影響工程進度?”面對記者的疑問,鄒揚一鍵點開進場人員的詳細情況:26人中,除了管理人員外,其他主要是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操作人員。
原來,這是他們根據天氣“連陰雨”預警,及時、科學調整施工方案,減少人力勞動,增加機械施工。同時,根據“大腦”的計算和安排,物資供應、技術保障、管理程序等相應配套的數據,詳細地提供給工程管理者。
讓“險情”遠離工地
“智慧大腦”的另一顯著功能是預警。覆蓋整個工地的攝像頭,將各類信息源源不斷地傳送至平臺,瞬間即分門別類地分別傳輸給不同的管理者......
走著走著,汪晗突然提醒記者:“趕緊把安全帽戴好,預警了。”
隨后汪晗把記者帶到監控中心,觀看了監控錄像記者脫帽擦汗的抓拍場景。這種“現場管理”可以抓取工地上各種違規動作。
同樣的,還有“智能電源”管理是指非授權人員或其他非正常因素觸動、損壞電源箱門等時,平臺會及時向相應管理者推送信息,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發生。
“工地巡查”則是對管理者的一種管理。管理者必須按規定要求完成工地巡檢任務,并將巡檢情況反饋到平臺。據了解,截至七月底,牛首工地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讓“清潔”覆蓋工地
揚塵和噪聲同樣是管理者頭疼的問題,“智慧大腦”輕松地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工地醒目處有一塊顯示屏,上面顯示出當前的PM值、噪聲、溫度、風速、濕度等一系列數據。
汪晗現場作了演示:平臺發出“工地東北部位PM2.5超標”預警,隨著汪晗下達指令,位于工地東北部的“霧炮”旋即啟動,“霧龍”呼呼鋪天蓋地而來......瞬間,顯示屏上的PM2.5回歸正常。
國網襄陽供電公司建設部主任李勝利介紹說,牛首工地智慧平臺的建設,轉變了一些傳統模式,實現了對工程的精細化管理和對施工現場安全、質量、進度的實時、智能監控,實現了對工地動態全面的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管理。牛首只是一個試點,我們將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總結、創新、完善,進而將我們的重點工程都裝上“智慧大腦”。
據襄陽供電公司副總經理霍紅剛介紹說,襄陽樊城牛首220千伏變電站位于樊城區西部,投運后新增360MVA供電能力,將有效緩解樊城西部的供電卡口問題,同時牛首站的投運將優化襄陽西部高壓電網網架結構,提高漢十鐵路臥龍牽的供電可靠性,并打通500千伏臥龍變向樊城西部電網供電的輸電線路走廊,為打造堅強電網建設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