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上電”到“用好電”,電興百業旺
坐落在仙居東嶺水庫下方的新聯村在上世紀60年代因修建東嶺水庫異地搬遷,花園式的農家別墅聯排屋頂上,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劃一、連線成片,藍色多晶硅組件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讓閑置的房頂成為農民增收的“黃金地”,把陽光“存”起來變成現鈔。
張林茶是村里第一個安裝光伏用電的村民。2015年前后,當時的仙居縣供電公司城峰供電所副所長高于峰在收集資料的時候,偶然發現這個移民村的用電量遠遠低于鄉鎮平均水平。實地走訪中,高于峰看到,雖然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但大家的生活還是比較拮據,為了省電省錢,村里的老人家們甚至重新用起了土灶,全村52戶人家只有兩戶會在夜里開取暖的設備。
高于峰這便上了心,得想辦法幫幫他們。他觀察到,雖是冬天,但因為四周沒有高山遮擋,新聯村的日照特別充足,應用光伏發電的條件非常好。
找到了新路徑,新的問題接踵而來。鋪設光伏板一戶人家需要一下子拿出至少2.4萬元,這對新聯村的不少村民來說非常困難。仙居供電公司多次走訪政府部門,多方協調下,由政府給安裝光伏發電系統的農戶每戶發放6000元補貼,剩下的18000元由金融機構出資,村民以光伏發電所產生的收益用來還款,到達期限以后,光伏設備及收益返歸村民所有。
政策到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6年5月,張林茶和其他村干部及親屬家里帶頭示范,率先裝起來了太陽能光伏板,當他們收到了第一季度光伏發電結算單和發票時,還在觀望的其他村民也動了心,紛紛響應。到2017年上半年,52戶人家有40余戶在屋頂上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隔壁村也紛紛效仿,有近10戶安裝了光伏電。
仙居供電以較高價格向村民回收光伏電,加上國家、省、縣補貼,回收價達到每度1.03元。以張林茶家目前一個月電費200多元的標準為例,刨除了這部分電費,一年還可額外收益1000多元,相當于光伏發電一年能帶來三四千元的收益,而這樣的收益能夠持續20年!
光伏板下的電表箱里,跳動的數字實時記錄著發電量。截止到今年7月,張林茶家總發電量11000多度,總收入10000多元。“曬著太陽就把錢掙了,從沒想過這樣的美事。”張林茶笑著說,“以前一個月電費十幾塊錢,就開開電燈電視,哪里有這么多家用電器,現在一個月電費200多塊錢,看見的是電費增加了,其實是我們的生活變好了。”
2018年4月,仙居供電又為新聯村19戶家庭完成了全電民宿的改造。
干過裝潢,做過生意,如今,張林茶經營著自家民宿,過起了田園生活。“家里種了36株楊梅,其中一株老楊梅樹直徑8米,山上還套種了西瓜。楊梅季的時候,民宿生意最好。”張林茶熱情地切了個自家的大西瓜,讓我們嘗嘗。
“等東嶺水庫深度開發旅游,大家的日子就更好過了。”張林茶期待地說,“電力部門每次都想在我們前頭,不知道下一次,又會放什么大招。”
建智慧能源試點,打造綜合能源樣板
國網仙居縣供電公司綜合能源事業部負責人華棟表示:“利用農村居民空閑的屋頂來安裝光伏既可以避免污染又能獲得良好的生態、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為了推進仙居全縣光伏發電項目的發展,國網仙居縣供電公司為光伏發電客戶開辟綠色通道,精簡辦電流程,壓縮環節時限,全程跟蹤光伏項目工作推進情況,積極協調公司內部的各個環節,提高光伏項目并網效率,實現“電站同步并網、電量全額消納、收益及時支付”。
目前,國網仙居縣供電公司將進一步推進落實浙江創建清潔能源示范省行動計劃,構建城市社會綜合能效評價體系,并推動電網與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推進數字園區建設,在園區、高鐵新區、未來社區等建設智慧能源試點,打造綜合能源仙居樣板。(沈蔣蓓 吳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