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電網是基建投資的重要領域,國家電網調增投資,無疑是為電力行業及相關產業鏈注入一針強心劑。
上調投資,國家電網意欲何為?
首要原因是推動經濟發展。據估計,4600億元投資將帶動社會投資超過9000億元,整體規模將達到1.4萬億元。國家電網年中工作會議指出,增加投資既是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助力穩定經濟基本盤的需要,也是國網抓住政策機遇補齊短板、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的需要。
46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怎么花?“新基建”是投資大頭。其中,特高壓1811億元、數字新基建247億元、充電樁27億元。從這樣的投資格局看,特高壓、數字基礎設施、充電樁已成為建設能源互聯網的三個重點。
“新基建”不是新概念。它不僅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未來還將成為促進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從短期看,“新基建”有助于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看,“新基建”將為產業發展注入數字動力,不斷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如何讓“新基建”落地生花,是國家電網作為基建大戶企業的目標與責任,也是4600億元投資的去向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如何穩住經濟發展基本盤?如何提振社會發展信心?重大電網工程項目被寄予厚望。
特高壓工程具有投資大、鏈條長的特點,可有力帶動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產業。2020年,蒙西—晉中、駐馬店—南陽特高壓工程有序推進,青海—河南±800千伏直流工程、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相繼貫通,足見國家電網對特高壓之重視。對特高壓工程擴大投資,是國家電網公司做強主導產業,發揮主業引領力、帶動力的擔當之舉。
4600億元的投資重點除了涉及特高壓領域之外,還將向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傾斜。國家電網的“數字新基建”同樣備受市場關注。
7月11日,山東青島供電公司和中國電信、華為達成聯合打造的5G智能電網項目建設完工,這是當前國內規模最大的5G智能電網。國家電網迎勢而上,入場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與邊緣計算、網絡切片等技術的結合,為有高度數據安全要求的電網提供了更加安全隔離的專用網絡,5G智能電網必將成為能源互聯網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動力。
在此之前,國家電網就已宣布與國內多家互聯網科技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范圍涵蓋大數據中心、電力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新基建核心領域。國家電網積極擁抱新技術,重視數字新基建投資,體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的信心與決心。
7月27日,國家電網與北汽集團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8月4日,與一汽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加速布局充電樁是國家電網2020年重點工作之一,國家電網與社會各方攜手打造共建共治共贏的新能源汽車服務生態圈,對于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國家電網已累計接入充電樁66萬個,服務新能源汽車用戶超過300萬人。國家電網未來在新能源充電樁建設的投入,將撬動整個市場的積極性,充電樁市場必將在“新基建”浪潮下前景廣闊。
除“新基建”外,4600億元投資還將用于脫貧攻堅、農網改造、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等民生基建中。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國家電網圓滿完成“三區三州”配網“百日攻堅”工程,這是央企“頂梁柱”服務社會發展的使命。
4600億元的盤子夠大,國家電網在多個領域發力,效果如何?
最明顯的效果之一是拉動就業。助“六穩”,促“六保”,國家電網貫徹落實中央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2020年提供4.62萬個就業崗位,比2019年增加40%。
新增就業崗位正是從投資重點領域而來。供電服務、綜合能源服務、工程建設等領域投資的擴大,同時帶來用人缺口。在穩就業的形勢下,國家電網上調投資同時帶來新的用人需求。此外,在數字新基建等新興技術領域,國家電網同樣亟需補充科技創新型人才。在“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電網工程建設中,國家電網積極吸納貧困勞動力,以本地勞動力促進本地脫貧攻堅工程建設,助力扶貧就業。
國家電網投資回暖,下半年仍有63.4%投資計劃待完成。這樣的信號提振了行業信心。伴隨電網投資提速,相關領域市場需求將會出現大幅增長,激活上下游產業鏈。
2020年,挑戰與機遇并存,數字化進程加速促進了產業鏈重構。國家電網公司提出推動4類產業升級,以新增長點的突破,連綴產業鏈“一條線”,激活產業集群“一大片”。用4600億元投資帶動社會投資9000億元,國家電網正在蓄積力量、激活市場。
圍繞“六穩”“六保”,國家電網做出擴大固定投資的決策部署,體現正視困難、堅定信心的態度,和應對挑戰、搶抓機遇的作為。毛偉明董事長在公司年中工作會議上提出“穩、進、育、開”四字要求,擴大固定投資既是在強基固本、以進促穩,同時孕育新機、開創新局。(來源:國家電網報)
相關閱讀:大象起舞 國家電網或將整合充電樁大格局
目前充電樁的建設總量已經很可觀,但短板依然存在:一方面,受限于車位不足、電力增容難,私人充電樁安裝率偏低;另一方面,公共充電樁存在布局不完善等問題,使用體驗不佳……加快充電樁建設,不僅有助于改善充電體驗,提升消費信心,激發新能源汽車消費需求,還將拉動直接投資,帶動其他產業投資潛力穩步釋放,成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綠色交通和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下,除了新一輪特高壓建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下稱“國網”)把第二個重點方向瞄準充電樁。
3月16日,在國網黨組會議上,董事長毛偉明強調,要加快研究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
早年,國網曾掀起過一輪大規模充電樁建設。但經過十余年發展,該公司的主要精力已從基建逐漸轉向能源互聯網平臺建設。
目前,國網車聯網平臺已形成全球覆蓋最廣充電網絡,累計接入充電樁45.7萬個,覆蓋全國總量85%以上。
這一平臺與南方電網、普天新能源、特來電、星星充電等21家運營商實現互聯互通。該公司聲稱,其以智慧充電、智慧出行、智慧能源構筑的“智慧服務”體系,可以讓電動汽車用戶實現“一個APP,走遍全中國”。
充電樁市場的未來前景毋庸置疑。有機構預測稱,2020年,國內充電樁設備市場空間為1165億元,2025年將達到2378億元。
01爭流“新基建”
與加大特高壓投資規模一樣,國網加快充電樁建設也得益于“新基建”。
幾天前發布的“尋找合伙人”活動就是“新基建”背景下國網在充電樁建設方面的首個動作。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選好投資項目,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新基建”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初步看來,“新基建”七大領域中與國網直接相關聯的似乎只有特高壓。然而,實際上,國網在除了“高鐵與城鐵”建設之外的六大領域均有涉及。特別是對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早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布局。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發展。到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0.6萬輛,連續兩年超過百萬。充電樁產業也水漲船高。尤其在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背景下,充電樁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新“藍海”。
《2019-2020年度中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21.9萬個,其中公共樁51.6萬個、私人樁70.3萬個,私人樁占比達57.6%。
根據公安部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81萬輛。
按照這一數據計算,目前的車樁比約為3:1。按照《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中規劃的“車樁比1:1”的要求,2020年要達到500萬輛的保有量目標,那么就需要500萬個充電樁。
值得注意的是,充電樁建設與傳統基礎設施大不相同,已經形成一種新的業態。除使用新能源外,充電樁還有數字化新技術的加持。
新基建區別于傳統基礎設施的跑馬圈地,是傳統工業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結合的一種新應用。更加注重充電設施的通訊技術、數字技術、智能網聯技術,讓樁聯網、車聯網加快融合。
而對國網而言,電動汽車和充電樁還在電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電網包括輸電和配電部分,但隨著分布式電源的接入比例提升,輸配電網絡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負荷側涌現出多種新設施,具備主動響應能力和雙向互動能力,從而使得用戶參與系統運行成為可能,如電動汽車和儲能已成為傳統電源與可再生能源外的一種靈活調節電源,也納入系統運行。
在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逐步開展試點為負荷側調峰創造經濟可行性的同時,智能充電樁也為電動汽車參與調峰提供技術手段。這些都是新電改下國網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抓手。
然而,此前數年,國網的關注重點并不在充電設施建設上。
02 加碼充電樁
作為中國最早開展充電設施建設的企業,國網公共快充網絡建設始于2006年。
當年,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優先研究新能源汽車。
隨后,國網率先開展電動汽車充換電技術研究、標準制定、裝備研制、示范工程建設,帶動培育了中國充換電設施產業發展。
三年后,國家出臺《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政策,吸引眾多整車、電池、電機、稀土企業加入該領域。國網利用原有網絡優勢,在全國掀起充換電站建設浪潮。
到了2010年,國網充換電建設工程已覆蓋全國26個城市,其中建設標準化充換電站87座、充電機5179臺、充電樁7031根。當年,中國成為世界上電動汽車充電裝置最多的國家。
次年年底,國網與經營區域內所有273個省(市)政府簽訂了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建成243座充換電站、13283根交流充電樁,同時與國內外26家電動汽車及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當時,一位熟悉國網的電池企業負責人透漏:“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任何企業都不敢小覷國家電網的實力,其占據著中國80%以上充換電站市場。特別是電池企業,均唯國家電網‘馬首是瞻’。”
2012年4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出臺。該文件指出,當前重點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節能內燃機汽車,推進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
“有站無車”的現狀也讓國網在充換電站建設方面越來越“務實”,不再尋求“遍地開花”的戰略規劃,而是將“是否具備商業化及成熟運營模式”作為建站的前提條件。
2014年,國網開始調整戰略,從以建設充電樁為重點,轉變為與社會各界共同構建充換電網絡,構建互聯互通運營信息平臺的發展模式。
次年,該公司建設集設施監控、信息服務、資費結算、車輛服務、生活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車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全國統一接入、統一支付、統一服務。
隨后,國網又專門成立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其主要業務包括車聯網平臺建設運營、充電設施建設運營、電動汽車租賃銷售、新能源及儲能運營等。
如今,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已建成全球接入充電樁數量最多、覆蓋地域范圍最廣的智慧車聯網平臺,未來還將在“十縱十橫兩環”基礎上,構建“十三縱十三橫三環”高速快充網絡。
由于充電樁建設前期的高投入,較早進入賽道的玩家們,要么像國網一樣改變戰略,要么倒在黎明之前。
2017年,國內約有300多家充電樁企業,但短短兩年后,50%的企業已經倒閉或退出這一行業,僅有30%的企業在盈虧平衡的基準線上掙扎。
目前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直面補貼退坡帶來的沖擊,而充電樁建設被納入“新基建”,則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
如今國網電動汽車服務公司已率先出招,正式開展“尋找合伙人”活動,且第一目標就瞄準了占據充電樁總量六成的私人充電樁,足見其推動充電樁建設的雄心。
不過,不同于上一輪大規模充電樁建設中單純的“建樁”,此輪新基建仍是能源互聯網中重要一環。
大象起舞,充電樁市場競爭形勢或將面臨劇變。而對于國網相關設備商,特別是充電設備廠商而言,這無疑又是一塊巨大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