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坻區地勢北高南低,前張司馬村位于東部“高上地區”,過去始終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由于產量和市場價格都不高,農民收入始終上不去。
“村東頭有塊600多畝鹽堿地,三面環水,除了蘆葦啥也不長,給誰都發愁,所以落下個‘小愁’的地名。”馬建民說,曾有村民嘗試種高粱,但收秋時還得劃船去采穗,也就不干了。后來,村里就把這塊地收了回來。
村民收入低,干部心里急。
眼看地處“大洼”的黃莊、八門城等鄉鎮靠種植高產、穩產的水稻富起來,支部一班人萌生改種水稻的想法。但旱地種水稻,能不能成功誰也沒把握。這時,就需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站出來。
馬建民說:“開始支部決定由干部帶頭試種,可村民王鳳明說啥也要搶這個‘頭功’,而且點名要‘小愁’那塊地。”王鳳明的理由是反正自己已經夠困難了,不如“背水一戰”看能不能“翻盤”──既然“小愁”沒人種,就讓他試種一年再說。
地拿到手,王鳳明第一件事就是為電發愁。600多畝荒地要種上水稻,靠家里一臺12馬力柴油機抽水是不可能的。眼看就到五月插秧,節令農時不等人,王鳳明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撥通了王卜莊供電所電話。
“我記得當天供電所就派人到現場勘察了,然后找到村支部商量架線供電的事。”馬建民說,考慮到王鳳明的實際困難,最終以村支部和供電所共同出“義工”形式,幫他架設一條500米低壓供電線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村支部和供電所共同幫助下,王鳳明首次種稻取得成功,當年不但一舉脫貧,還成了當時村里的“萬元戶”。后來,他不但擴大種植規模,還聯合市農業農村委搞起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水稻育種。如今,他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開上寶馬、奔馳。
王鳳明的成功給前張司馬村群眾靠種稻發家帶來極大信心,加上近年國網天津寶坻公司農網改造提升工程和“1001工程”全面實施,為農民創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用電保障,促使村支部和全民村民下定決心,實施“麥改稻”計劃。
“目前,我們村麥改稻土地面積已達1900畝,占總耕地70%以上。”馬建民說,“今年年景不錯,電敞開用,水補得足,每畝產量有望創新高,遠超小麥產量,再加上市場價格比小麥多3毛錢左右,群眾增產增收肯定是鐵打的事兒了。”
金風起處,稻田邊一條新架的電力線路閃著銀光。(記者 蘇曉梅 通訊員 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