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林
來源 / 中國能源報
寒冷的冬季和飛漲的物價讓歐洲國家清醒地意識到,解決嚴重通脹遠比追求絕對的綠色更重要,這場愈演愈烈的能源供應危機,迫使歐盟不得不重新評估綠色投資戰略,并尋求更加務實的能源政策。
歐盟委員會近日宣布,將核電和天然氣重新納入歐盟的“可持續融資類別”,旨在通過劃定真正綠色的“黃金標準”,為金融市場重新定義可持續的投資方向。
“有條件”發展核電氣電
盡管歐洲對于天然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以及核廢料問題感到擔憂,但不斷刷新歷史紀錄的用電成本和對進口天然氣的嚴重依賴,使得歐洲地區陷入能源供應緊張,歐盟不得不為核電和天然氣重新貼上“綠色標簽”,并愿意通過法律手段為這兩個能源的未來投資鋪平道路。
歐盟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某些情況下,核電、天然氣應該被視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過渡能源。鑒于此,“低碳氫氣”也被列為暫時性氫能發展選擇,包括天然氣配合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制“藍氫”,核電制“黃氫”等。
不過,歐盟仍為核電和天然氣的發展設定了“前提條件”。根據提議草案,新建核電項目必須要有安全處置放射性核廢料的計劃、資金和地點,且核電站符合對環境“沒有重大危害”的標準,同時需要在2045年之前獲得建設許可。新建天然氣發電項目則必須是替代煤炭發電的項目,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低于270克/千瓦時,同時需要在2030年底前獲得建設許可,2035年底前改用低碳氣體發電,如電解產生的沼氣、生物甲烷或氫氣。
這一提議草案需要得到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的同意以及歐洲議會的批準,目前已經得到普遍認可。《金融時報》指出,如果這項提議草案順利推行,將為歐盟未來20年內新建核電站、10年內投資天然氣鋪平道路。
法國歐盟專員Thierry Breton公開支持這一草案。“天然氣不是實現凈零目標的理想選擇,但至少可以作為一種過渡能源,我們確定有利于能源轉型的投融資選擇的前提是必須務實,不能在意識形態上固執己見。”他說,“充足的核電供應可以實現低廉的制氫成本,‘黃氫’可以在氫能經濟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核電始終是爭議焦點
過去一年,歐盟一直就可持續能源投資分類清單展開辯論,核電始終是爭議焦點。據了解,以法國為首的部分中歐國家支持核電,南歐和東歐國家則支持天然氣發電,這些國家敦促歐盟必須根據不同國家的國情進行具體評估,不應該阻撓發展給這些國家提供了大量電力的能源,從而擾亂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
截至目前,歐盟內部就核電能否被授予“綠色標簽”爭執不休。以德國為首的部分國家反對核電,認為其具有輻射性,并產生有毒的核廢料。
1月3日,德國、奧地利和盧森堡公開抨擊歐盟委員會的提議。德國氣候和經濟部長哈貝克稱這是“漂綠”行為,奧地利氣候與能源部長葛諾蕾表示,如果將核電列為綠色能源,維也納將考慮起訴歐盟委員會。盧森堡能源部長圖爾姆斯則認為,將核電納入綠色能源范圍是一種“挑釁”。
德意志新聞社指出,這是法國的一次廣泛勝利,作為歐盟最支持核電的國家,該國近2/3電力來自核電。相比之下,截至2021年底,德國僅剩3座核電站在運行中,按計劃將在2022年底退役。
德國棄核去煤劣勢盡顯
油價網指出,在“棄核去煤”的背景下,德國劣勢盡顯,該國對天然氣的依賴程度也將愈來愈高。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坦言:“就現實情況而言,由于拋棄了煤炭和核能,我們需要現代燃氣發電站作為過渡。”
路透社指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以棄核去煤為代價“綠色化”電網,但該國“風光”發電潛力正接近極限。
雖然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高于法國,但由于自然條件欠佳,近年來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增速非常緩慢。為了實現退出核能發電以及2030年退出煤炭發電的目標,德國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建造新能源發電裝置。
德國經濟研究所指出,過去3年,德國新建風能裝置不足1000座,2021年薩克森州的風能發電規模甚至出現倒退。
有分析師警告稱,在“風光”電力不足且沒有核電輔助的情況下,德國大規模減少煤炭發電只會讓該國電網承受巨大壓力,隨時都有大規模停電的風險。
法國方面認為,擴大核電規模是比單純依賴可再生能源更好的選擇,太陽能和風能將是清潔能源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電網仍需要可靠、穩定的電力來源。
《華盛頓郵報》撰文稱:“德國正在犯一個巨大的錯誤,正在失去一個可靠且清潔的電力來源,這將促使該國進一步依賴進口能源,比如俄羅斯管道天然氣、高價海運L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