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帶動新型電力裝備發展
——訪全國人大代表,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張新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圍繞‘源網荷儲一體化’打造風光火氫儲綠色能源硅基、鋁基新材料產業鏈,實現‘以綠色能源生產綠色產品’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發展新模式。”
“一是建議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讓企業有信心也更有底氣加大創新投入力度。二是建議打造新疆成為保供全國的綠色能源大基地。在新疆科學規劃一批千萬千瓦級和億千瓦級風光新能源基地,打造以綠色能源為主體的源網荷儲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疆電外送第三、第四、第五條特高壓通道。三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破解投資難題,突破供給約束點。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硅基、鋁基產業體系,投資打造世界級新材料產業集群。”在全國人大十三屆五次會議新疆代表團審議發言時,全國人大代表,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張新結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上三點建議。
記者:今年全國兩會,您帶來了哪些與能源電力裝備領域相關的建議?您提出這些建議的出發點是什么?
張新:今年全國兩會我帶來了《關于推動新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更好支撐服務“雙碳”目標》《關于完善能源裝備領域科研生態鏈良性循環保障機制》《關于支持“疆電外送”特高壓第四通道建設》《關于高壓電纜絕緣和屏蔽材料國產化替代進口》《關于推動高端直流套管批量國產化使用》《關于加快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等19項建議。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電力裝備以重大項目工程應用為依托,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成功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發電成套裝備、新能源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等,但在某些方面依舊存在瓶頸:
一是特高壓直流核心關鍵部件存在“卡脖子”情況。特高壓直流套管、出線裝置、有載調壓開關、IGBT功率模塊等關鍵組部件和制作套管芯體所用絕緣紙、環氧樹脂、鋁箔等配套材料研發能力依然不足;二是特高壓核心關鍵設備國產化研發資金投入不足;三是特高壓直流國產化核心裝備批量應用機制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支持政策、免責條款和容錯機制,影響國產組件和材料的批量化推廣速度;四是特高壓成套設備供貨及系統集成能力建設有差距。需加快培育壯大產業鏈完整、集成能力強的特高壓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
記者:您覺得“雙碳”目標的提出對我國電力裝備產業發展帶來哪些機會?
張新:“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能源生產從主要依靠資源轉變為更多依靠裝備,進而使能源由過去的資源屬性切換到制造業屬性。
新型電力裝備亟需發展。一是風電、光伏等間歇性能源占比的提高,將帶動調頻、調峰、電壓控制、故障穿越等用途的新型電力裝備發展;二是其他工業領域用能設備電氣化、綠色化的發展,將帶動電能、智慧用電、綜合能源管理等再電氣化設備的發展;三是傳統電力裝備亟需升級。清潔能源建設需求大幅提升,使得傳統電力裝備及再電氣化設備等亟需向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升級,以滿足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需求。
“雙碳”目標帶動電力裝備制造、新能源產業等融合發展,推進消納高比例新能源輸電技術和裝備、重工業退煤脫碳技術和裝備、再電氣化技術裝備、綠電交易和碳交易的技術和市場規則、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能源平臺技術等“雙碳”相關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等的發展,促進電力產業鍛長補短、裝備制造業固鏈補鏈強鏈,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記者:目前我國光伏、風電新能源發展情況如何?如何解決光伏、風電新能源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問題?
張新:光伏方面,我國光伏產業鏈的各環節已處于全球絕對領先地位,產能規模全球第一,產業化技術水平世界領先,產品性價比全球最優,組件功率或電池轉換效率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在零部件、原輔材、軟件系統、標準體系等方面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制造裝備的國產化率超過95%;風電方面,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具備大兆瓦級風電整機、關鍵核心大部件自主研發制造能力,建立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體系,風電機組產量已占據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市場份額。
在解決新能源不穩定性方面,總體來講,可以從發電側、電網側、電源側三個方面著手進行調節。從電源側看,需要提高靈活性調節電源裝機占比,加快推動新型儲能、抽水蓄能、煤電靈活性改造等項目建設;從電網側看,保障供電可靠、運行安全,需要加快建設跨省區特高壓互聯通道,提高存量特高壓通道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跨省區電網互濟能力。同時持續優化配置,大幅提升電力系統調峰、調頻和調壓等能力;從用戶側看,大力推進“源網荷儲”“光伏+園區”等新業態,推動分布式新能源發展。鼓勵和引導用戶側儲能、氫儲能等設施和技術的應用,通過虛擬電廠整合需求側資源,使其由傳統的“消費者”向“產消者”過渡,增強用戶互動響應,促進新能源高效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