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園區概況
肇慶高新區是廣東省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平臺,是國家級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也是肇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珠江三角洲核心區的橋頭堡。近年來,肇慶高新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低碳產業,積極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重要生產基地。
在工業互聯網助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發展目標的雙重背景下,肇慶高新區啟動了園區智慧能源體系數字化建設,旨在保障園區穩健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方面,肇慶高新區通過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手段,賦能制造業企業用能精細化管理,推動園區企業低碳、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肇慶高新區充分考慮在雙碳背景下,將電力供需關系由源隨荷動轉變為源網荷儲靈活互動的新形態,在能源消費側通過挖掘和發揮園區企業的規模化資源靈活調節潛能,基于電力市場化機制將工業互聯網與能源系統深度融合,構建源荷互動能力,推動園區高效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二、 園區發展目標
肇慶國家高新區緊抓雙碳發展趨勢,聯合深圳華工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應用園區能源互聯網數字化解決方案,打造了面向雙碳的園區智慧能源生態體系,著力將肇慶高新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園區。通過充分發揮高新區的產業聚集效應和靈活調控優勢,對下鏈接眾多園區企業,對上鏈接政府端和電網側平臺,探索能源互聯網在用戶側的高效落地路徑。肇慶高新區以數據為基礎,以平臺為抓手,構建智慧能源創新生態體系,為園區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智慧能源解決方案,助力園區企業節能減排、降費增效,推動園區高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三、園區建設內容
肇慶高新區面向雙碳建立園區能源互聯網數字化平臺,部署“數據采集-分析-服務-交易”四層架構,打通數據流、能量流、資金流,構建園區能源互聯網生態體系,通過網絡平臺建設和綠色能力建設,面向園區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智慧能源解決方案,助力企業節能減排、降費增效,推動園區整體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肇慶高新區園區模式的設計、落地與發展,深度契合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與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通過平臺化的方式推動作為工業互聯網在能源用戶側落地應用,實現源荷互動的閉環,助力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為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1. 園區模式核心架構
肇慶高新區核心打造了“采集-分析-服務-交易”四層架構體系:
四層架構體系
(1)采集層,通過非侵入式數據采集與邊緣計算終端,獲取高精度、多時間尺度的能源數據,面向企業和園區提供統一的能源大數據支撐。
非侵入式數據采集與邊緣計算終端
(2)分析層,在能源大數據的基礎上,構建企業級和園區級平臺。面向高新區企業:提供綜合能源智能管理平臺,實現數字化管理與數據深度分析,排查企業安全隱患,挖掘節能、降費、減碳的空間;面向高新區管委會:搭建園區智慧能源管控與碳排放管理平臺,支撐園區碳達峰碳中和建設。
企業綜合能源智能管理平臺
園區智慧能源管理與碳排放管理平臺
(3)服務層,基于數字化平臺支撐,面向企業和園區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面向高新區企業:提供精準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和一站式智慧用能服務,幫助企業用戶實現用能環節安全、節能、減碳、降費;面向高新區管委會:開展雙碳規劃,增加新能源供給,構建新能源消納能力,進一步打通園區內能源生產單元與消費單元,構建園區級智能微能源網,實現多種能源互濟互動、成本效率最優,助力綠色發展。
(4)交易層,結合電力市場的創新發展,通過市場化交易,充分挖掘能源數據的價值,為企業帶來增量價值,為園區構建全新的能源數據價值體系。
用戶側可調節資源聚合調控形態
2.園區模式落地路徑
肇慶高新區的園區模式分三個階段建設:
第一階段:園區能源互聯網數字化新基建階段
主要工作:開展數據采集層與分析層的建設工作,為企業和園區提供相應的智慧能源管理平臺。
第二階段:面向企業的多種智慧能源服務
主要工作:面向企業個性化需求,基于數據分析與挖掘,精準匹配解決方案,助力園區企業用能安全、節能、減碳、降費。
第三階段:園區智能微能源網生態體系建設
主要工作:(1)增加新能源供給:基于園區平臺數據支撐,合理規劃與增加新能源供給;(2)建設新能源消納能力:挖掘企業可調節負荷資源,構建園區級和企業級可調節負荷資源聚合調控平臺,構建靈活的新能源消納能力;(3)打造智能微能源網優化調度平臺:通過對能源生產與消費單元的全方位監測與優化調度,實現園區用能成本最優。
3.園區模式應用價值
面向高新區企業:通過高精度數據采集、分析與挖掘,為企業提供精準的個性化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實現用能安全、節能、減碳、降費,為企業創造多重收益。
面向高新區管委會:(1)為園區提供能耗實時監測與碳排管理平臺,助力園區更好地管理、服務企業;(2)以數據為支撐,幫助園區開展綠色能力建設;(3)以數據和平臺為依托,培育智慧能源產業集聚式發展。
四、下一步實施計劃
肇慶高新區將進一步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聚焦雙碳發展目標,重點聚焦三個方面:
(1)打造高新區智能微能源網,深化能源互聯網建設:通過整合、規劃、設計園區內多種分布式能源與多種綜合能源,打造園區級智能微能源網,實現多種能源的互濟互動與優化調度,促進工業園區能源的優化配置與減碳減排。
(2)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標,規劃雙碳實施路徑:聚焦雙碳發展目標,統籌工業園區發展方向,構建既能滿足園區產業發展需求,又能保障雙碳目標達成的園區綜合發展模型。
(3)融合多種能源交易形態,形成豐富的智慧能源交易體系:建設園區可調資源聚合調控平臺、碳排放交易支持系統等系統平臺,建立覆蓋可調資源聚合調控交易、碳排指標交易等多層次交易體系,推動園區能源的靈活優化配置,實現能源數據的價值增值。
五、創新點和效果價值
1. 創新性
(1)創新點一:模式創新
肇慶高新區打造的園區能源互聯網數字化平臺,首創了覆蓋工業園區和工業企業的“采集-分析-服務-交易”四層架構體系,建立了能源數據從“精細化采集-價值挖掘-多維度適配應用-市場化交易中數據價值增值”的完整價值鏈條。四層架構體系是在中國工業體系特征下以及中國特有園區模式下,將傳統的能源服務形式基于精準數據抓取進行了深化,同時與市場交易進行了打通,實現數據流、能量流、資金流三流貫通。
(2)創新點二:技術創新
肇慶高新區采用的“采集-分析-服務-交易”四層架構體系中,每一層都有相應的技術創新性支撐:采集層應用了自主研發設計的非侵入式智能數據采集終端,可實現毫秒級數據采集,是普通智能電表采集頻率的4000倍,為不同時間尺度對應的應用場景提供統一的數據支撐;分析層充分融合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了應用形態豐富的各級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系列化平臺采用云部署開放式框架,支持各類定制化開發,滿足各對象的特定應用功能開發需求;服務層打造用戶側能源互聯網形態,應用了智能微網中央控制器,對園區多類型能源單元協同優化調度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撐,有助于整體提升園區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綜合用能成本和碳排放;交易層打造了用戶側可調資源三級聚合調控平臺,充分融合各類企業分負荷運行特性,實現了電力調度-聚合商-用戶的全流程覆蓋,為可調資源聚合調控相應交易的穩定、高效開展提供核心支撐。
(3)創新點三:路徑創新
肇慶高新區園區模式中創新性提出了面向雙碳的園區智慧能源生態體系模式超級節點的概念,即以園區為能源互聯網最小獨立單元,對下鏈接眾多園區企業,對上鏈接政府端和電網側平臺,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對工業企業的集聚效應和管理職能,快速構建、復制面向雙碳的能源互聯網數字化平臺解決方案,是能源互聯網在用戶側高效落地的絕佳路徑,具備良好的可行性與可復制性。
(4)創新點四:應用場景創新
肇慶高新區在園區能源互聯網數字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了園區可調節負荷聚合響應調控替代有序用電的創新試點,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的情況下,通過靈活調控響應實現了良好的削峰效果,充分驗證了該模式的可行性,不僅滿足了電網的調峰需求,保障了企業的正常生產,還助力政府構建良好營商環境,實現各方共贏。
2.項目實施效果
肇慶國家高新區通過面向雙碳的園區能源互聯網數字化平臺項目實施,為園區管理及園區內企業實現了多重應用效果和價值:
(1)完成高新區智慧能源管理與碳排放管理平臺建設,實現園區綜合能耗管控與園區碳排放水平分析;
(2)完成178家園區企業能源數據上云和企業智慧用能管理系統建設,通過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管控,平均提升企業能效水平5%,相當于每年減少電力消耗約6000萬度,促進年碳減排約3.6萬噸;
(3) 挖掘出34家可調節負荷資源潛力顯著的企業,實現聚合調節能力27MW,基本覆蓋高新區在用電高峰時段約30MW的錯峰需求,通過可調資源聚合調控替代有序用電試點,降低供電緊張時對生產造成的影響。
(4)基于大數據分析方法,針對高新區實現能源數據上云的企業,挖掘出118家企業存在顯著節電空間,潛在節電量總計約6425萬度電/年;78家企業存在顯著降費空間,潛在降費收益總計約1571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