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牢記囑托,實施新時代電力“雙滿意”(讓客戶滿意、讓黨和政府滿意)工程,加快電網發展,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服務福建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
富民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7月初,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小吃街,各地游客品嘗著沙縣小吃,煙火氣撲面而來。目前,俞邦村正挖掘“沙縣小吃第一村”品牌優勢,延伸打造沙縣小吃原材料特色種植基地,提升小吃產業的附加效益。
“現在我們村制作沙縣小吃都是用電器烹飪,和過去比起來可輕松多了。”今年71歲的俞和傳在小吃街經營著一個小吃攤,主營手打扁肉、夏茂面、芋餃等小吃,生意紅火。“以前用煤不僅效率低,而且氣味嗆人、污染環境。現在客人來了立馬就可以煮,安全又便捷。”說起用電做小吃,俞和傳很滿意。
為助力沙縣小吃產業發展,2021—2022年,三明沙縣區供電公司共投資428萬元對俞邦村進行農網改造升級,改造線路17.337千米,新增容量400千伏安的變壓器1臺,改造接戶線表箱160戶,提升俞邦村的供電可靠率、電壓合格率。
可靠電力為沙縣小吃產業化發展提供了保障。在沙縣小吃產業園里,沙縣新沙一品實業有限公司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打造了國內首條機械化沙縣小吃電氣化生產線。洗菜、和面、包餡、速凍……通過這條電氣化生產線,食材變成了一個個精致的柳葉蒸餃。如今,沙縣小吃已發展成造福沙縣居民的大產業,年營業額約500億元,輻射帶動就業30萬余人。
“小茶葉”擁有“大智慧”
一片茶葉,是閩北武夷山人世代相傳的手藝,也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5月10日,在武夷山市天心巖茶村的青獅巖茶廠,制茶師傅吳俤仙根據當天茶青的顏色和形態,通過手機操作智慧制茶系統,設定好做青的吹風時間、滾筒轉速、靜置時間等,點擊“開始”鍵,制茶設備開始運轉。今年制茶季,吳俤仙用上了智慧制茶系統,制茶更加從容。
“去年,十個做青桶正常運轉需要兩到三個人盯著,現在只要一個人通過手機遠程監控,就可以全流程監測制茶做青過程,做出來的茶葉品質更穩定,也更節能。”吳俤仙說。
智慧制茶系統是國網福建電力為武夷巖茶制茶工藝中的做青環節設計的一套遠程控制、全流程監測、多數據感知的整體解決方案。該系統實現做青桶實時控制、做青環境實時監測,大幅提高了做青制茶工藝效率,最多可壓降三分之二的人工成本。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茶廠用上了智慧制茶系統,讓“小茶葉”擁有了“大智慧”。
為了更好地助力茶產業發展,國網福建電力通過推廣智慧制茶系統、研發數字化電焙機等措施,提升制茶產業的數字化水平。
數字化電焙機是南平供電公司針對舊式電焙茶工藝無法使茶葉達到品質要求的問題,通過政府、茶企、供電公司三方合作研發的新設備。該設備實現了茶葉自動化生產,通過電腦程序自動控溫、翻茶,相比傳統焙茶工藝降低了勞動強度和能耗。數字化電焙機的研發實現了制茶全流程電能替代。
打造“清新福建”亮麗名片
近年來,福建省持續深化生態省建設,“清新福建”成為亮麗名片。“清新福建”的背后,有綠色電能的貢獻。
福建碳匯資源儲備、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截至2021年,福建省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省發電裝機容量的57.95%。2021年,福建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省發電量的48.54%。據測算,“十四五”時期,新能源電源、微電網、互動式設備將大量接入電網,福建電網新增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1300萬千瓦。
國網福建電力加快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打造東南能源大樞紐,持續補強福建省內“四縱三橫”主干電網,提升清潔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能力。
3月24日,福州—廈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開工,建成后將提升福建電網外受電能力400萬千瓦,促進沿海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
為推進省內清潔能源優化配置,國網福建電力還促進“配-微”電網融合發展,形成新能源、交直流混聯大電網與“配-微”電網融合發展的形態。
6月8日上午,廈門供電公司鼓浪嶼供電所員工來到鼓浪嶼島東側大德記直流智慧生活體驗館,檢查直流供電設備的運行狀況。這里曾是鼓浪嶼島上最早的開關站,如今則是福建首個“光儲直柔”低碳建筑,于5月30日啟用。
2021年以來,國網福建電力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廈門則是福建省唯一的新型電力系統市級示范區。廈門供電公司在鼓浪嶼打造直流供電微網示范項目,基于大德記開關站建設集光伏建筑一體化、臺區柔性互聯、分布式儲能、直流供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示范項目,相當于建設了一個小型發配電系統直流微電網。
該項目配套建設儲能裝置,可將日光充足時光伏設備所發電量儲存起來,在夜間或陰雨天為建筑供電。大德記分布式光伏設備總功率為3000瓦,在氣溫不高的情況下,建筑物基本可以實現電力自發自用。
2021年,福建電網新增風電并網容量230萬千瓦、光伏發電并網容量70萬千瓦,分別同比增長109%、133%;福建電網風電、光伏發電電量分別達到151億千瓦時、23億千瓦時,全省并網新能源場站發電量實現全部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