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百業興旺;車水馬龍,熙來攘往。這里是上海,是被電力驅動了140年的城市。
140年來,電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伴隨著這座城市一同成長,直到成為城市須臾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電力不僅帶來了光明與溫暖,也推動了文明與發展,既寫下了家長里短的平凡故事,也譜就了驚天動地的曠世傳奇。
扎根開埠的城市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戰爭以英國勝利、清朝失敗告終,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條約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史稱“五口通商”。1843年11月17日,第一任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開埠。上海在屈辱中迎來了重要的歷史轉折。
大門一開,世界的人涌入申城,世界的風吹進上海。中國也通過這道門,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1879年5月28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這是租界的行政管理機構——丹麥籍電氣工程師畢曉浦(J.D.Bishop)在虹口乍浦路上的一座倉庫內,用一臺10馬力(7.46千瓦)的蒸汽機帶動自激式直流發電機,點亮了一盞弧光燈——電氣文明借著這道光扎根年輕的上海新城、古老的中華大地。
英國人立德爾(Robert William Little)從這道光里敏銳地發現了商機。1882年5月,立德爾與董事們在招股成功后,成立上海電氣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mpany),并買下位于南京路(今南京東路)31號A的老同孚洋行倉庫(今南京東路江西中路西北角處),在此創辦了上海第一家、也是中國第一家發電廠。6月,上海電氣公司向工部局申請借用煤氣木燈桿試裝電燈,并具有了幾家商行、旅館、碼頭等第一批用戶。一根4英里(6.44千米)長的電線出了上海電氣公司的院墻,沿著今天的南京東路向西、沿外灘向北、過蘇州河后再向西,一共串聯起了15盞、每盞亮度相當于2000支燭光的弧光燈。
1882年7月26日晚7時許,上海電氣公司以16馬力(11.9千瓦)的單缸蒸汽機帶動電壓100伏的直流發電機,這15盞燈在仲夏黃昏那寶藍色的夜幕下一起發出潔白的光芒,頓時便吸引了聚集圍觀的觀眾。不論是金發碧眼,還是黑睛黑發,絕大多數人還是第一次看到電燈。因為在那一時刻,僅有法國巴黎、英國倫敦被電燈照亮,中國幾乎與世界一起,邁入了電氣時代的大門。
畢曉普的電燈,主要的是試驗性質,立德爾的電燈,則已具備完整的商業模式。因此,中國電力事業的開端被定在了1882年7月26日,而畢曉普的試驗,不妨看作是這140年歷史的序言。
第一盞電燈、第一家公司、第一條線路、第一批用戶……上海領全國電力工業風氣之先,與太多的第一、首創、之最一路同行。
1897年,中國第一條電纜投用。1911年,中國第一家民族電力企業——閘北水電公司在廣肇山莊北首(今鐵路上海站)建成。1921年,上海第一座22千伏變電所——東京配電所(今昌化變電站)建成投運。1924年,江邊電站(今楊樹浦電廠)裝機容量達12.1萬千瓦,成為當時遠東第一大電廠。1935年,上海法商電車電燈公司在盧家灣發電廠安裝的國內第一臺大容量800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投運……
隨著電氣化的普及,上海越來越具備一座現代化城市的面貌。十里洋場,霓虹閃亮;蘇河兩岸,工廠林立。工廠里,電力驅動各色機器快速生產;商場里,電梯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普通人家,電燈也已普及,電扇、電灶、留聲機、電熨斗等家用電器也出現在少數摩登家庭之中。這背后,少不了電力的支撐。1936年時,上海發電設備容量已達26.62萬千瓦,占全國總容量的45.5%。


照亮新生的上海
1921年7月23日,溫暖的燈光照亮了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這幢石庫門住宅的一樓客廳。燈光下,13名與會者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通過了黨的綱領。綱領規定,這個政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上海已形成外資背景的美商上海電力公司、法商電車電燈公司與民族資本背景的華商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閘北水電公司、浦東電氣公司共同發展的局面。與之相伴,一支電力產業工人隊伍茁壯成長,開始在歷史舞臺上發揮作用。
1924年,工部局電氣處試驗部工程師徐誠熾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徐誠熾與江邊電站工人積極分子錢金保,工部局線路部工人積極分子朱世標、楊杏根共同組織行動。從5月31日起到9月7日,全市先后有1700余名電業職工參加了持續3個多月的五卅大罷工,最終取得了勝利。
1926年3月,在中共上海區委員會組織部趙世炎(施英)的直接領導下,中共地下黨建立了工部局電氣處獨立黨支部,共有黨員7人,朱世標任支部書記。這是上海電業系統的第一個黨支部,雖然人數不多,看似弱小,但卻從此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此后的二十多年間,這支紅色產業工人隊伍辛勞奮斗,支撐著大上海電網脈絡的擴張、電站數量的增長,賦能這個兩千年來普普通通的江南漁村在開埠百年之后從中國城市群中一躍而起,擁有了“東方巴黎”的美名。同時,這支隊伍也成為一股先進的力量,在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中發揮重要作用,多次發動反對外商壓榨、聲援上海工友的罷工運動,與侵占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并涌現出領導工人斗爭、為揭露國民黨反動統治而英勇就義的王孝和這樣的革命先烈。
新中國成立前,上海是全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1949年初,黨中央指示中共地下黨上海市委:上海各級地下黨組織要充分發動群眾,開展護廠斗爭。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黨的領導下,上海電業工人廣泛開展護廠運動,尤其是閘北水電公司與國民黨殘兵斗智斗勇,保衛了全廠的安全。護廠運動完整保護了大上海后續發展的能源基礎。
燈光依舊,上海新生。
1949年底,上海共有發電設備容量25.96萬千瓦,占全國的14%;當年發電量10.09億千瓦時,占全國的23.4%;最高負荷21.6萬千瓦,位列全國所有城市之首。
此后,上海市人民政府開始對舊上海的電力事業加以整改。
一方面,是對原有各家電力企業的收歸國有。1950年12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對美商上海電力公司實行軍事管制,至此,美商上海電力公司收歸國有。1953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對商辦閘北水電公司實行公私合營。翌年7月,又對私營華商電氣公司和浦東電氣公司實行公私合營。
另一方面,是對上海電力事業統一管理。1951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首次公布了統一電價。為集中領導,1953年2月,上海市公用局電力處與上海電力公司總辦事處合并組成上海電業管理局,隸屬中央燃料工業部華東電業管理局領導。針對電網分割、電壓等級復雜等情況,1954年4月1日組建上海電業管理局中心調度所,實行電力統一調度。
到1956年1月,上海已對各家電力公司實行全面租賃,各家電力公司均改為國有企業,由上海電業管理局統一經營管理。人民電業在上海奠定了基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為中國的富強、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貢獻力量成為上海電力事業從此不變的底色。
人民電業在新上海繼續大步邁進。1957年,上海第一條110千伏輸電線路——望郊1101線建成投運。1958年,中國第一臺國產1.2萬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組于南市發電廠投入運行。1959年,上海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西郊變電站投運。1966年,中國第一臺國產10萬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組于閘北發電廠投運……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到1966年底,上海的裝機容量、年發電量、最高負荷分別增長至87.39萬千瓦、57.99億千瓦時、102.30萬千瓦,分別較1949年增長236.63%、474.73%、373.61%。


賦能奮進的時代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國改革開放的征程,上海電力事業也很快撥亂反正,重回正軌。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電力已不僅僅是城市生產所需,也成為居民生活必需。改革開放以后,保障居民用電成為上海電力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1990年前后將近10年的時間內,由于上海本地發電能力發展的相對滯后,缺電成為困擾上海、困擾上海電力事業的重大問題。
為此,上海電力事業多管齊下。一方面,大力建設本地電廠,提高裝機容量。1978年底,上海全市發電設備容量197.72萬千瓦,基本與年最高用電負荷持平。1985至1987年間,上海集資辦電增加裝機容量42.5萬千瓦。具備4臺30萬千瓦機組的石洞口發電廠于1990年5月建成,是上海首座百萬千瓦級火力發電廠,也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發電廠。到1990年底,全市共有發電廠11家,發電設備總容量468.67萬千瓦。到2000年底,上海本地裝機容量達到1100萬千瓦左右,規模是1990年底的2.3倍。
另一方面,在提高本地發電能力之外,上海還大力發展外來電。1990年,±500千伏葛(州壩)南(橋)線投運,最大輸電能力120萬千瓦,相當于又興建了一座石洞口發電廠。此后,一批220千伏、500千伏外來電通道的興建,使上海電網與周邊電網聯系更緊密,上海外來電容量的絕對數額也在快速增加。

2000年以后,上海的本地裝機容量于2010年底增長到1858萬千瓦,此后又逐步增長到2020年底的2669.5萬千瓦。最高用電負荷則于2007年突破2000萬千瓦,達2121萬千瓦;到2010年,猛增到2621萬千瓦。也就是說,在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間,隨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用電負荷大幅增長,本地機組的新增負荷紅利很快被用盡。雖有此前多條外來電通道的有力支撐,但上海的供用電始終處于緊平穩狀態。上海的后續發展,動力該從哪里來?
答案是特高壓,是堅強電網。
2010年7月,±800千伏向家壩-上海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投運,上海電網由此邁入特高壓時代。搭載特高壓電網,從千里之外飛馳而來的清潔能源成為支撐上海飛速發展的先鋒力量。

向上特高壓不僅是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世界上首條特高壓線路,更重要的是,全線額定功率高達640萬千瓦,相當于在上海投運了6臺百萬容量機組,對于增強上海電網外來電容量,緩解上海用電緊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緊隨向上特高壓之后,2013年9月,1000千伏淮南-皖南-上海特高壓工程建成投產;2019年9月,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工程全面投運。這兩項特高壓工程合環后,形成貫通皖、蘇、浙、滬負荷中心的華東特高壓交流環網,上海確立“兩交一直”的特高壓供電格局,外來電輸送能力將再上一個臺階。
至2020年7月,向上特高壓投運10年來,這條電力大動脈共向上海輸送了超過2500億千瓦時的清潔水電。
今天的上海電網是一個典型的受端電網,在建強通道和站點,確保外來電“進得來,落得下”的同時,上海電網還練強“內功”,保證電能被順利地分配到上海的各個區域。
2010年,500千伏靜安變電站投運。它是國內首個500千伏地下變電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深入超大城市中心地帶的500千伏地下變電站。靜安站不僅深入地下,而且全部采用緊湊型電氣設備,并且集合了一系列國內領先的創新技術,安全、穩定、集約地融入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與之配套建設的,是國內首條500千伏電纜,兩條電纜下穿黃浦江,連接500千伏三林變電站,成為潛藏上海地下的一條電力大動脈。2021年3月,靜安站迎來擴建。工程完工后,靜安站整體變電容量將達到4500兆伏安,提升50%。
靜安站的建成成為上海在中心城區新建500千伏變電站的有益探索。2018年初,500千伏五角場站投運,上海再添一座地下電力“心臟”。
目前,上海已建成全國首個500千伏雙環網,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的數量和密度在全國各城市中位居首位。
驅動美好的未來
“十三五”以來,上海確立了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奮斗目標,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確立了“世界觀察中國電力的窗口”新定位。面向“十四五”,圍繞貫徹國網公司“一體四翼”發展布局,國網上海電力以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互聯網企業為追求,讓“人民電業為人民”成為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電網表達。
在上海的主網越來越強勁的同時,上海的配網正變得越來越堅韌。2019起,國網上海電力全面啟動以10千伏開關站為核心節點、雙側電源供電、配置自愈功能的“鉆石型”雙環網的建設,上海中心城區的負荷轉供能力和故障自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21年底,國網上海電力啟動“配網升級改造三年行動”,這是繼2012年“低壓配網可靠性提升工程”之后,對于上海電網“毛細血管”的又一次總體提升。
上海的配網也正變得越來越先進。2021年12月22日,世界首條35千伏公里級超導電纜示范工程在上海投運。它具有損耗低、容量大、體積小的優點,有效解決了窄通道大容量輸電的難題,為城市電網今后的升級改造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2022年3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微型同步相量測量的智能配電網運行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國家工信部綜合績效評價。該項目構建了同步相量測量應用技術體系,可全面提高上海配電網的狀態感知和主動控制能力。
除了電網“硬件”的日新月異,電力服務的“軟件”也朝著世界一流的目標大踏步前進。2018年起,積極配合國家參與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以“獲得電力”指標的飛躍攀升助力中國營商環境的大幅提升;連續4年推出40項優化電力營商環境舉措,切實加快用戶獲電時間、壓降獲電成本,相關經驗成效被譽為“全球最佳實踐前沿”;2021年起升級實施“先接入、后改造”辦電服務模式,大幅縮短客戶為等待配網改造所付出的時間;2022年又推出“四早”辦電服務體系,讓用戶擁有更貼心、更便捷的辦電享受。
越來越堅強、智能的電網,越來越高效、優質的服務,支撐著國家戰略在上海的落地,驅動著上海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按照“越辦越好”的要求,國網上海電力連續四年滾動升級智慧供電保障系統。到2021年時的4.0版,供電側已融入了5G、AI、物聯網、北斗導航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應用;客戶側,保電人員只需一臺平板電腦就能實現對核心場館設備的遠程巡檢和動態跟蹤。通過不斷總結進博保電的成效,國網上海電力已確定了一套以“六零三確保”為標準的“世界會客廳”級電力保障標準,繼續為城市保駕護航。

2021年3月,臨港能源服務中心正式在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一年多來,立足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能源管家”定位,國網上海電力持續優化新片區營商環境,落地實施電力接入一件事、臨電即插即用、契約制接電等創新服務舉措,全力服務“拿地即開工”。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新片區用戶工程385項,實現用戶工程全周期提速50%,助力中芯國際、中國電信、寧德時代等施工臨電快速接入,保障重大產業項目落地。
對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網上海電力則攜手江蘇、浙江兩家兄弟單位共同發力。今年6月,長三角智慧能源云平臺全面上線運行,實現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興三地電網的供電服務互通、信息資源協同、示范區一網通辦對接、協同機制構建等營商環境一體化提升工作,達到服務決策和一體化監測指揮。平臺還從經濟增長、區域發展、社會信用、生態環境四個維度,設計10類對外服務的數據產品,解決政府政務、指揮決策、基層治理等方面的問題,為政府、客戶提供趨勢預測和決策支持。
2020年9月12日,南京東路東拓亮燈,“中國第一盞電燈”復刻模型在向東延伸的南京路步行街上綻放出絢爛光芒。它向早已習慣了生活在電力世界里的人們講述著過去的故事、預告著明天的傳奇——時間不息,發展不止;電能永在,光明永續。
